【基层案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推动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工作,以“第一议题”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积极推进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按照学校党委部署要求,校团委立足大学生团员和青年特点,将“又红又专 信息报国”的育人传统融入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全过程,通过专家学者联学、社区沉浸践学、社团助力促学,使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融入学生生活、受到学生欢迎。
一是专家学者联学,打造凝心铸魂“能量场”。邀请电子信息学科大专家、大学者、大项目、大团队与青年教师一同参与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将理论学习搬进学科专业前沿探索“真战场”,把团课设在科研院所、对口企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等,打造实景导学、模拟实验等一线理论学习新模式,让理论学习更有“青年味”和“科技感”。一方面,精选雷达信息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博物馆、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7个校内科研实景体验点,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走出教室,帮助其就近就便开展沉浸式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团员和青年走进“中国天眼”“逐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试验场,深入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感悟院士团队的奋斗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截至目前,全校1236个团支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均规范开展4次专题学习;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已按照理论学习要求举办秋季学期全体成员培训大会。
二是社区沉浸践学,提升实践体验“获得感”。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小我融入大我”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将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融入日常实践,跨学段组织团员和青年结合电子信息学科特色深入社会、走进社区,开展实践体验。一是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建立“三线四级”的社区实践组织架构,按照“学校—社区实践项目中心—学院/书院—班级团支部”的联动机制,以“强结对”“重引领”“铸品牌”三大模式为核心,通过“社区点单+学校接单+院系派单”的“订单式”模式,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截至目前,已建立社区实践服务基地99个,513个班级团支部参与实践立项,168个班级团支部与社区长期对接,4000余人开展活动。二是聚焦数智赋能手段,搭建线上“社区实践对接平台”并投入使用,每周通过平台动态更新社区实践项目看板,供全校各团支部“菜单式”自主选择报名,实现与“志愿汇”和学校“学生素质能力拓展系统”等平台的数据共享,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便捷性,为全面评价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多维数据支撑。三是打造社区实践品牌,建立如“小小科学家”“家电维修匠”“时光照相馆”“智慧伴银龄”“星空科普课堂”等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区实践服务品牌项目,切实将学校电子信息特色转化为社区实践优势,将校内师生的专业能力与校外社区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引导西电团员和青年厚植为民情怀,践行实干担当。学校社区实践案例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平台转发报道,并获团中央“团建头条”专题报道。
三是社团助力促学,激发挺膺担当“主动性”。结合学生社团的兴趣特长和专业优势,把加强理论学习和激发建功立业贯通起来,探索形成以“服务国家”和“担当作为”为导向的可持续社团工作模式,指导学生瞄准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热情,引领团员和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生社团取得了诸多优秀成果:以模拟政协社团骨干为主要成员的“数智课后”学生科技成果转换团队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项目原型被转化为正式建议并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校内联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通信与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校外联合西安市秦岭保护局、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专业力量,成立数字秦岭生态卫士学生科创俱乐部,开放共享研究设施,在科研团队专家带领下,组织学生开展面向秦岭的数智化生态保护研究,此项工作已入选2023年陕西省科协“志行陕西”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西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西电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通过承接年度课题、参与竞赛活动、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OpenHarmony技术研究,推动解决我国基础软件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学校天线与微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实验室的支持下,机器人战队聚焦灾后应急救援,用小巧紧凑、灵敏度高的毫米波雷达赋活生命探测仿生蛇形机器人,目前,该项目已投入延川县消防大队演习使用,并斩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特等奖。
责任编辑: 邓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