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人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人的原始天赋和潜能不断被发掘出来,而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的潜能。同时,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以信息化为平台的知识社会和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为这一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与范围要比往年任何一代都要多得多,广得多,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因此而比往年的青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认识水平较往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是我国文化发展模式和个体的社会存在模式的变化。文化发展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相互交织、不断磨擦和冲突的状况,传统的单一文化模式解构,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模式形成,且社会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是历史上最大的时期。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导致个体的社会存在状态由单一片面性向丰富多元性转型,单一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向多元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发展。研究表明,个体人格同一性的建立需要同一性文化价值的影响,文化价值的混乱状态,容易使个体人格同一性的缺失,造成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的更新丧失。应该说单一文化发展模式的改变和多元价值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适应社会的全新价值体系的整合形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反映;个体由单一的以政治存在为基本形态(传统社会中单位制中的职位和政治存在往往就决定了个体的经济和社会存在)向多种存在方式的转变(在现代社会里,政治、经济存在和社会存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还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时,建立在个体能力和公平基础上的多元生存模式没有建立起来时,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往往找不到一种最基本的文化价值支撑,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其价值观游移不定,甚至产生相互背离的情况,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同一性以及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积淀、铸造受阻,造成基本价值观的缺失,不利于价值观系统的构建和形成。从而他们在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和参与中感到彷徨和迷茫,出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能正确地悦纳自己的现象。
转型期青少年这种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挫败。表现为对自己不理解不满意、对自己评价偏低或消极、表面上的自傲和内心的迷茫矛盾地交织在一起、渴望群体的认同和张显个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比如说,一旦失败,或者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或者对社会表示不满,认为社会不公没有给自己公平的竞争机会。二是角色混乱。表现为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找不到过去的我,但又不是理想中的我,“觉得自己不是自己”,感觉自己很陌生,自我的完整感被打碎了。过去与未来缺乏连贯性,极力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知道定位在哪。在他们眼里,理想的我是那么的清晰、似乎伸手可及,可又总也抓不住。羡慕成功者,又排斥成功者,不断尝试更换自己的角色,经常为自己编织不同的人生,每次寻找新角色,总是很兴奋,但失望后带来的疲倦、酸楚和焦虑又很高。希望环境发生变化,渴望新的机遇的来临,但又害怕变革等。比如说,不能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来选择消费水平,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希望凭借各自的实力公平竞争,又希望没有淘汰;既呼唤考试改革、分配方式改革,又希望顺利过关的“大锅饭”;100%的赞同自理、自立,但不愿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等,表现出理智和行为不一致,言语与行为不一致等特点。
资料来源:《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作者孙宏艳、徐文新,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12期。
摘编、责编:朱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