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辩证思维是心理和谐的出发点,是心理和谐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辩证思维是心理和谐的内容构成的深层内核;辩证思维是解读心理和谐的内涵的思维基础;辩证思维是心理和谐机制运演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辩证思维;心理和谐;矛盾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断,将心理和谐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把培育和保持人的和谐心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良性发展开辟了新视角。
在哲学上,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以及事物之间协调、一致、均衡、有序的状态。心理和谐,则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处在一个协调的自然状态,即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主体行为协调统一,以及人与外界环境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能化解内部或外部冲突。
实际上,心理和谐就是取得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协调一致。内在的协调是基础,外在的协调是表现,两方面都是正确认知的结果,它包括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认知和自己对外在的自然、社会、他人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整体认知。人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现实或矛盾问题面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其主观加工程序化模式不同,则有不同的认知历程与表现结果,并引生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背景心态。思维方式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辩证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客观世界辨证发展的思维,是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会得出正确的认知、正确的结论;辨证的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用辨证思维可以保证认知的科学性、深刻性;辨证思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认知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一、辩证思维是心理和谐内容构成的深层内核
辩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认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协调一致,在心理上表现为和谐;而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会导致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不协调,及至心理上的不和谐。解析心理和谐的构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辩证思维对认知、对心理和谐的深层影响:
1.辩证思维促进知、情、意三者的和谐统一发展,实现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
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着客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与包容的心境。和谐心理中的认知,是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能以此推测自己的未来,努力完善自己。通常来讲,不正确的认知会使人产生不适当的情绪,表现出不适宜的言行,科学认知,则会引起正面的情绪体验和意志行为。知、情、意三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共同体,辩证思维对这几个方面同时起着促进作用,可促进个体内部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发展。
2.辩证的思维方法协调人与人交往中的关系,确保人与人的心理和谐
人与人的心理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与人和睦相处而少冲突、少隔阂。人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的,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然而由于个体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差异的存在,意见发生分歧、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协调分歧、化解矛盾,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心理就会失衡。要确保心理和谐,要求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相互理解,当有了矛盾时能正确对待,及时疏导化解,这些都需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3.辩证思维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水平,达到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
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主要表现在人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借助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服务社会。社会环境既是人们通过交往构建起来的社会存在,又是制约和决定人的存在的前提,正是这种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如果我们不能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那么我们的心理就会陷入不和谐之中。个体与社会的心理和谐要求个人提高相应的辩证思维水平,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环境的特点,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4.辩证思维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
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主要反映人类如何对自然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让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成平衡的心理状态。前者指理性认识自然,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达到热爱自然并受自然的良性暗示从而心生愉悦的目的;后者指通过提高科学知识水平,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让人类的意志同大自然的规律相协调,达到正确利用自然的目的。如果人们只顾及当前需要而忽视后续影响与后代利益,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人们的身心也会因此而出现极大的不和谐。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协调,从征服走向和谐,必须运用辩证思维,以保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性和道德。
综上所述,心理和谐内容构成的四个方面都蕴含着辩证的法则,坚持辩证思维观,在发展中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心理和谐。
二、辩证思维是解读心理和谐内涵的思维基础
构建心理和谐是要在各种心理矛盾中寻求到一种新的平衡,建立起新的秩序。它是从协调、平衡的统一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解读心理和谐内涵的思维基础,因此,辩证思维是当代条件下人们对心理和谐中哲学思维模式的理性选择。
1.辩证思维是我们构建心理和谐的方向与引力
辨证思维是构建心理和谐的方向。心理和谐的规律和实质都深藏于大量的极其复杂的矛盾现象之中(其中包括一些假象),心理矛盾的双方在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和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矛盾的内容,只有辩证思维观才能帮助我们透过各种复杂的表象,正确揭示和理解心理矛盾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心理和谐的深刻含义并通过实证获得内外一体。心理和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并向一个新的方向演化推进的过程,解决这些矛盾,不能采用那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而必须采取求同、多元、包容、系统、创新等辩证思维模式。具备辩证思维,心理和谐才有立足点和方向感,才能把众多的矛盾归依于一个合理的进程。如果缺乏辩证思维,将难以面对和处理不断涌现的矛盾及异化现象,会丧失构建和谐心理的正确方向。
辨证思维是构建心理和谐前进的引力。心理发展中处处存在着矛盾,时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充满着发展变化的动力。对于心理发展中的复杂的矛盾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观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最终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辩证法可以把现实的暂时的矛盾问题衍生为巨大的思维进步的引力,逐步化解心理运动中的各种原有矛盾,协调好各种对立问题,不断消除和转化不和谐因素、增加和促成和谐因素,达成心理平衡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