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大地震。天灾降临的关键时刻,全军和武警部队紧急出动,全面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中。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十余万名参战官兵坚决服从命令,勇挑神圣使命,在紧急大救援的行动中经受着身与心、血与泪、生与死的巨大考验。这次抗震救灾,参战官兵长时间奋战一线,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死亡、尸体、废墟……这种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立即会在官兵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在担负救人、抬尸、清理废墟等急、难、险、重任务时,官兵不仅要承受生理的极限,更要承受心理的负荷,紧张、恐慌、焦虑、疲倦等不良情绪,容易在心理上留下阴影。这种大脑中的“印记”和心理上的阴影,在灾后,特别是官兵从抗震救灾的紧张氛围中脱离出来后,便会急剧催化、扩张和复发,容易产生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紧张焦虑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灾后的心理抚慰和重建远比救灾时的心理疏导更为重要,高度关注参战官兵的心理重建,引导官兵减轻灾后精神压力,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参战官兵灾后可能出现的心理疾患
1.参战官兵亲历了大规模的震灾情景,灾后容易引发抑郁心理
抗震救灾中,参战官兵身处一线,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死亡、尸体、废墟……,地震的破坏性情景时刻波及官兵的心理情绪。灾后,从高度紧张的救援任务中脱离出来,对震灾情景的记忆逐渐凸现,官兵亲生经历的所见所闻就会转变为一种心理阴影,从而产生抑郁心理,造成情绪低沉、精神压抑等抑郁心理,容易使人产生“想起来就害怕”的心理阴影。长期为这种心理所累,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出现失眠多梦、精神过度紧张、严重神经过敏症等心理疾患。
2.参战官兵经历了快节奏的紧张救援,灾后容易引发过敏心理
汶川地震事发突然,许多官兵在“来不及想”的心理状态下就已经置身于救灾的现场,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任务中。在实施救援中,时间就是生命,参加官兵掘墟救人、转移尸体、清理废墟,都是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开展实施,还要时刻提防免受余震的威胁。这种使人神经高度敏感、精神高度紧张的急、难、险、重任务,灾后会影响官兵的正常心理,使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官兵会在睡梦中不时重现救援时的情景,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
3.参战官兵超负荷的一线救援,灾后容易引发焦躁心理
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近年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是一项集急、难、险、重为一体的高强度、高难度、高密度任务。参战官兵连续数日奋战一线,顾不上休息,身心时刻处于异常疲倦阶段。这种持续的超负荷运转和筋疲力尽,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甚至导致疾病。灾后,参战官兵虽然脱离了超负荷的体力消耗,但在心理上往往会引发焦躁不安、情绪急躁等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对工作、生活缺乏应有的耐心,从而造成心理障碍。
4.参战官兵高强度的身心损耗,灾后容易引发忧虑心理
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导致部分官兵的身心在抗震救灾中受到损耗。参战官兵中,有的战士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有的官兵家乡处于地震带或有感区域,有的官兵背负失去亲人的沉重压力,有的官兵参与救援时身体负了伤……参战官兵诸如此类的问题,灾后直接影响官兵的情绪和心理,亲人找到没有、身体受伤了以后怎么办等问题会成为官兵的心所想、情所系的头等大事,由此而产生后顾之忧,严重影响官兵的心理稳定,使他们产生忧亲人、忧后路、忧生活的忧虑心理。
二、参战官兵灾后心理重建的对策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肖水源教授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5.12抗震救灾后,十余万官兵的心理重建要着力在精神引导、减压治疗、培养品质、优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尽快引导导官兵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1.精神激励,凝聚兵心
心理受到某种精神的激励,往往会转危为安、激发动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善于运用精神的武器凝聚兵心,引导官兵驱除心理的阴影。5.12抗震救灾中,可用的精神激励很多,但最主要、最管用的有两种。一是要尽快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总结、提炼伟大的抗震精神,积极宣传、大力弘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使参战官兵始终明白:他们就是抗震精神的实践者、创造者,引导官兵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抗震救灾为荣,激发使命感、责任心。二是要用人性的精神激励参战官兵。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以人性的闪光点和光辉点引导官兵,使他们从人性的精神中体味积极的一面,淡化地震中留下的破坏性“印记”。
2.减压治疗,深入引导
灾后,要针对参战官兵的现实心理表现,深入开展减压治疗。一是组建一支由心理专家、心理医生组成的心理服务分队深入部队,对每名参战官兵进行巡诊,因人而宜地搞好心理普查,建立以个人履历、参战情况、心理状况、治疗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参战人员心理档案。二是在搞好电话心理咨询的同时,利用政工网,研究开发网上心理咨询系统,专门接受、解答官兵的心理寻求。三是建立以连(中)队为靠前阵地、营(大队)为督导前沿、团(支队)为统筹基地的经常性心理疏导三级网络,随时随地对参战官兵实施不间断心理疏导,引导官兵学会自我安慰、平息紧张、稳定情绪。四是建立心理监测网络,适时对参战官兵的心理进行监测,对心理障碍的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普及知识,培养品质
要把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切实培养参战官兵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一是要培养一批会组织引导、会发现心理问题、会做心理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要加大对参战官兵心理卫生常识的普及引导,特别是要针对灾后官兵可能引发的心理疾患,侧重在个性心理、情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等方面,加大解难释疑,传授预防、调适、疏导的基本方法。三是要注重引导参战官兵开展有效的自我心理保健,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心理转化。
4.优化环境,松弛调节
环境影响心理,良好的环境能减缓参战官兵的心理压力。“5.12”抗震救灾中,官兵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尸体、废墟……,致使长时间处于紧张、畏惧的环境中,心理承受巨大压力。灾后,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在松弛调节中治疗心理阴影。一是为参战官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教方法,合理、科学地安排执勤、训练,避免产生恐惧、逆反、对抗心理。二是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官兵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融洽的内部关系,给人一种安全、放心、亲切的感觉,创造一个和谐、愉快、健康的心理环境。三是工作、学习之余,积极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引导官兵调节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引导官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健康的体魄驱走疲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驱除心理阴影。
李玉童:武警兵团指挥部第二支队干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