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会导致创伤(感觉到死亡的恐惧)、哀伤(亲友的死亡)、灾后生活的应激(安置点生活等)共三大应激。心理援助对怎样应对这三大应激将很重要。灾后,一般会强调创伤和PTSD,但是应把灾后生活应激对应放在第一位。不论哪种创伤咨询都以安全恢复作为首要的前提条件。
1.对持续性的生活应急的应对
安置点的生活会导致失眠,肩膀疼痛,腰腿痛等多种身体部位的不适。放松疗法将会有效。在古代中国就有这种放松疗法。西欧开发得渐进式放松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Jacobson,1929),日本开发的动作法(成濑,1976;成濑,2000)等也会有效。要教孩子们如何应对应激的方法和放松疗法。我们把这个称之为“自我援助”。
在日本新泻中越地震时,因余震频繁而每天在汽车内过着逃难生活的人群中,有好几个人因此患了经济舱综合症而导致死亡。所以,为了改善因为逃难生活而导致的长期缺乏活动这一问题,建议做一些体操等体育运动。
2.对丧失反应的应对
丧失反应包括麻木、愤怒、忧郁和绝望,是让死者留在心中的渐渐接受的一个过程。但是,灾难导致的亲友的丧失,会妨碍正常的接受死亡的过程,称为复杂性悲痛。虽已经开发了针对复杂性悲痛的心理疗法,但是根据以往的灾后心理援助活动的经验,宗教和心理咨询都能同时实现复杂性悲痛的恢复。要在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提出治疗方案。
3.对创伤反应的应对——创伤应激管理
复课后和在日渐恢复日常生活中时,建议开展“创伤的心理辅导”。创伤反应包括过度反应、再次体验(闪回和噩梦等)和麻木的三大反应。以上反应会导致自责、不信任感、孤立无助感等情感。要宣传针对不同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稿件来源:日本心理临床学会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培训
作者:富永良喜、高桥哲、小泽康司
摘编、责编:朱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