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3月12日讯(记者悦丹)“我国青少年教育资源开发比较薄弱,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相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是有待加强。”全国政协委员、团河北省委书记王晓栋建议,“企业作为社会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要适当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中小学生开放。”
据了解,在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的企业会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并形成了规范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如在澳大利亚,企业如果每年对一定数量以上的中小学生开放,可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比利时,常年对中小学生和公众开放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颁发的社会责任贡献奖荣誉称号。在这些政策激励下,很多企业积极主动地推出对中小学生或其他公众开放的举措。
王晓栋委员认为,引导企业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学习、体验,会使其了解社会生产与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对企业而言,是以较小的投入实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王晓栋委员说,这也是展示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为自身赢得更好社会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对于政府,组织动员企业增加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是在短期内以较小的成本,解决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多方共赢的良性互动。
企业往往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具备快速升级技术的源动力,这使得企业的社会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作用,并且,由于投入的主体和管理的主体都是企业本身,运行体制比较好,“会避免出现教育、科协、妇联、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难以整合的状况。”王晓栋委员说。
近年来,国内企业也在向中小学生开放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如大唐发电、新大洲本田公司等,常组织中小学生进入企业免费参观。2004年开始,北京市海淀区一些如联想、方正等高科技企业,也定期向本区中小学生开放。
“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让大家认识到企业对中小学生开放的重要性。”王晓栋委员建议,要由宣传、发改、财政、教育、税务、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建立企业对中小学生开放工作联席会,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安排部署。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表彰宣传、资金补助等政策,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科学引导企业开放,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