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这一重要论述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连日来,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中认为,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凝聚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渡难关。
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更要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原来那台制冷效果不好了。现在‘家电下乡’,干脆换个新的。”61岁的江西南昌县农民谌良生一大早就赶到莲塘镇的电器城,准备为自家买一台新冰柜。
安排家电下乡补贴200亿元,增长9倍——预算报告中的这十几个字“字字千金”,使亿万农民成为家电下乡政策的受益者。
“我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讲了14个核心数据,有9个跟民生密切相关。”细心的欧成中委员掐指数来——企业、居民减轻税费负担约5000亿元;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促进就业;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把扶贫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
危机来袭,国家更应该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把投入的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这样,我们地方政府也应该这样。”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娄底市委书记林武说。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中央本级支出减少46.29亿元,下降4.4%”, 预算报告中这一个数字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注意,他们认为,民生支出增加,行政支出减少,这“一增一减”之间,折射出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宁要政府过“紧日子”,不让百姓过“苦日子”。正如预算报告所说,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改善民生工作,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妇女主任谢木兰原本带来了改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的建议,但在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要把农村中小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等内容时,她说:“报告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我非常激动,我回去后要赶紧告诉乡亲们。”
代表委员们认为,经济困难时刻,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各级政府更要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广开就业门路、推进住房安居、完善社保体系、积极推进医改、加强“三农”建设……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大会、小会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传递……
赢民心、集民智、聚民力,领导干部必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问政、问需、问计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