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6月28日讯(记者 黄剑)今年以来,关于校园安全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纸和网络等,这让身为老师的徐燕心急如焚。她决定每天上下学时守护在校门口,做孩子们的“维安员”。但因为事情繁多,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徐老师为此不免有些烦心。
不过,如今徐老师可以放心了,近日,一支名为“护学维安队”的队伍,出现在她所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他们将长期在此保护学生上学、放学安全。
这是一支由附近的城东村、依得盛公司团员青年和金沙小学青年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护学维安队”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共青团建设“1=1+1+1”工程的一个小缩影。
“1=1+1+1”工程是团通州区委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的一次积极探索。所谓“1=1+1+1”是指:一个团建共同体=一个村(社区)团支部+一个学校团支部+一个非公企业团支部。
2009年底,团通州区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1=1+1+1”团建模式,把几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的基层团组织融合成一个团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部,发挥各个团组织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工作共推,改变了原来团建资源一直局限于纵向流动的状况,实现了不同团组织间的横向交流。
2010年5月4日,“1=1+1+1”工程率先在通州区金沙镇团委启动,“城东团建共同体”和“城北团建共同体”成为最早的两个试点团组织。“城东团建共同体”由城东村团支部和金沙小学团支部、南通依得盛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团支部组成,而金北村团支部和金北学校团支部、江华机械有限公司团支部则共同组成了“城北团建共同体”。
志愿者进村入企和青年谈心
“最近怎么样呢?”“高老师,我这周末去军山了,那里的观音像挺有意思的。”“呵呵,看到了那个翡翠观音吧。”这段如老朋友间唠叨家常的话,是城东团建共同体青年心理辅导队的高老师和村里青年职工的一段QQ聊天记录。
对青年进行心理辅导是两个试点团组织的一项重点工作。而随着富士康“十二跳”震惊社会,青年职工的心理问题更加引起了团建共同体的高度重视。“城东团建共同体”成立了一支由金沙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当地专家组成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谈心、结对、举办讲座和组织趣味活动,为城东村和金沙工业园的青年职工进行心理疏导。
在城东村土生土长的“90后”工人小张,性格内向,每天除了上班就“窝”在家里,也太爱说话,平时有什么事都喜欢藏在心里。心理辅导队的高老师了解了小张的情况后,要来了小张的QQ,从此,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和小张聊上几句。渐渐地,高老师发现小张变得不那么“木讷”,周末他也会跑出去逛逛,不再“窝”在家里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