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1月26日讯(记者 黄剑)早上六时半,董赋斌像往常一样准时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外面正刮着大风。穿衣、洗漱、吃饭,再走半小时黄土路,便来到了一座有些老旧的小院子前。
轻轻推开门,院子里悄无声息,空无人影,只有一只麻灰色的山鸟哆嗦着蜷蜗在门后,瑟瑟的冷风不时掀起它的翎羽——董赋斌照例是第一个来到村委会的人。
木桶、扫帚、抹布、桌椅、门窗,照例开始打扫卫生、布置办公室——这已经成董赋斌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了。
村委会很小,很简陋,两间屋子,几张桌椅,一台过了时的电脑,便再没有什么了。
董赋斌坐在办公桌前,低头看着昨天发下来的材料,偶尔抬起头来,和同事们说笑几句。村民来了,他会微微直下腰,微笑着用当地方言问道:“你有什么事吗?”
没事的时候,他会来到门口的大树下,和坐在那儿抽烟的村民拉拉家常,和调皮的年轻人“打骂嬉笑”。走在路上,常常有人会给他打招呼。
来谢坡村已经半年,董赋斌俨然已和村民们打成一片,融入其中了。
选择
在甘肃农村长大的董赋斌,从小感慨家乡的贫穷落后,梦想着成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
后来他终于考进了甘肃农业大学,但专业却变成了中文。也许命运就是这样,正因如此,他发现了自己不凡的文学才能。
对董赋斌有所了解的人会觉得他有些感性,话不多,喜欢用文字描绘内心世界,用诗歌来释放胸中的块垒,用散文来诉说心中那股隐隐的波动。
大四上学期,他和外地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签了就业协议。大单位上班,不菲的薪水,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时间周围的同学艳羡不已。
但父亲斩钉截铁的“不行”俩字,让他失望了。而女友也是同样的态度。
过年回家,他和父亲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长谈起初虽然“痛心”,但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父亲浓浓的乡土情结感动了他。“这个地方是你的家。”父亲这句虽然很短,却满是力量的话,他永远也忘不了。
董赋斌违约了,没有去那家大企业。虽然觉得有点遗憾,但想到自己不用像那些“蚁族”,蜗居在大城市的角落里,活得那么艰辛,他又觉得坦然,更何况回到家乡,从小的梦想也更近了。
当得知甘肃省第一次招考大学生“村官”,董赋斌立即报名了。
“当时我想着到基层去也好,可以锻炼自己,熟悉基层工作,体验一下生活,想象着农村生活有多好,乡村牧歌,所以就报名了。这算是我的另一条道路了。”董赋斌说道。
“何况就业形势严峻,我得赶紧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啊。”董赋斌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