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9月8日讯(特约记者 周忱 戴袁支)
腼腆的韩永其不善言辞,但说起养鸭技术来,就滔滔不绝。当笔者问如何区别公鸭母鸭时,他二话没说钻进鸭圈,抚摸着一只只雪白的肉鸭,告诉笔者体型较大声音低沉的是公鸭。
如今已是公司技术总负责人的韩永其,05年从学校毕业,来到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徐州市沛县森磊鸭业公司实习:“那时两手空空,除了一套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外,什么都不懂,是公司的老总和团委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变成了技术能手。”
朱磊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兼任公司团支书:“我们的肉鸭养殖产业链上聚集了很多青年,为了让团的工作覆盖到更多的年轻人,我们企业都设有团支部,这对青年人的帮助很大,反过来青年人又促进了这条产业链的壮大。”
围绕产业链强化农村基层团建链
说起共青团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小韩搓了搓手,连声说太多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激动地脸通红:“技术是团支部找专家给我们培训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是老师们帮助我形成的,总之一句话,如果没有团的帮助,我现在恐怕还是一个没有住房、没有技术、更没有思想的小工人呢。”
像“森磊”这样的设立团支部的企业,还有很多家。在团徐州沛县县委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树状的产业链团委示意图,在团县委的领导下,24家龙头鸭业企业都分设了团支部。
“沛县是全国最大的肉鸭养殖基地,具有集孵化、繁殖、养殖、宰杀、冷藏、熟食、羽绒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有5万青年从业者,就像这张图展示的,如果说团县委是一棵大树的总枝的话,24家企业团委就是总枝延伸下去的分枝。”团县委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
“这种‘属地+企业’的团建模式,帮助90%以上的产业青年找到组织,实现了双重覆盖”,团徐州市委书记王成长谈及沛县这种团建模式时说,“他们依托肉鸭产业打造团建链、创业链,形成‘三链合一、一链双促’模式,着力破解农村青年就业难和基层团组织薄弱的难题”。
“近年来,我们返乡务工的青年很多,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是我们当地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朱磊向笔者介绍说,“作为与团县委对接的‘就业见习基地’,2008年本公司择优录用了青年工人160多人,转就业率在80%以上,通过循环岗位等方式培养青年技术骨干11名,并通过‘免费供苗、技术扶持、合同收鸭’的途径,带动周边3个合作社的120多户贫困青年养鸭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