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向与会者介绍《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成果
中国共青团网8月19日讯(记者 刘哲 摄影报道)“在本次调查的上网小学生中,约8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有‘7.1%’是‘网瘾用户’。另外,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18日上午,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牵头调研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据CNNIC第24次调查报告统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互联网的逐渐低龄化、及其在低龄人群中的娱乐渗透性,已经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据了解,本次调研重点针对小学生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家长对待孩子上网的态度,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态度以及互联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柯惠新介绍说:“我们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以北京、上海和武汉为抽样城市的小学生及家长。调查实施的时间为2009年7月18至31日。在三个城市共收集有效样本2400份,学生及家长分别1200份。”
报告显示,网络已成为继电视之后小学生最喜欢的媒介。“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游戏是上网小学生的最爱,上网玩过游戏的比例超过9成,但游戏也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调查的上网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网瘾用户”更多的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以及父母“允许孩子去网吧”的学生中更容易成为“网瘾用户”。对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表示,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相关。家长的家庭教育走向极端--过分地放纵和过分地限制,都容易造成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就如何界定调查对象是不是“网瘾用户”,柯惠新解释说,本次调研采用2005年全国网络使用者调查的网瘾定义,包含有一个必要条件和三个补充条件。必要条件满足前提下,其他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就算轻度网瘾,满足两个就算中度,满足三个算重度。
“必要条件是‘上网是不是给你的学习、工作或者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如果说是,这就是必要条件满足了,如果说不是就不考虑了。”她说,“另外三个补充条件,一是看你是不是总想着去上网,还有每当因特网的线路断了,或因为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不会感觉很烦燥,无所适从。再就是看你是不是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在对“绿坝”等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访小学生(81.3%)对家长为其安装“绿坝”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上,仅有12.8%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但超过六成会加以限制。家长们对孩子上网大多采取“正确引导,积极沟通”的方式。“游戏造成的网络成瘾”被30.9%家长认为是网络带来的最大威胁,40.2%的家长倾向于建立“寓教于乐,益智与娱乐相结合”的网站。
当问到“如果您的孩子上网成瘾您会采取什么方式为其治疗?”时,仅不足一成家长会选择电击治疗网瘾,75.6%的被访家长选择“家庭教育”为治疗儿童网瘾的方式,“以心理沟通为主的治疗机构”是过半数家长的选择(56.2%),另有49.0%的家长选择了“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主的治疗机构”。
在政策方面,超过六成(64.2%)的家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来保障儿童的绿色上网,超四成的家长认为“设立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45.9%)以及“设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40.8%)是搭建儿童绿色网络空间的好办法。
此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还表示,协会将于网络实名制为基础的儿童网络社区同乐岛少儿益智社区(http://www.ihappy.net)一起共同搭建儿童及家长网络调研平台,今后将根据需要及时对外发布调研结果,以便社会各界了解相关情况,共同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抵制网瘾现象在小学生中的扩大和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