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开幕
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 朱镕基主持
李鹏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出席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开幕.jpg (29391 字节)   江泽民强调,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本报北京8月23日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秦杰、尹鸿祝,本报记者杨振武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切实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这次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大会。大会由朱镕基主持。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这些都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指出,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现在,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可以预料,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江泽民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全面确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好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无论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国有企业的新优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都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都需要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同时,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我国经济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也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总之,离开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江泽民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江泽民说,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的问题很多。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第二,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第四,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第五,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第六,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江泽民指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五六十年代,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封锁的艰难条件下,我们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创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等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就,为捍卫我们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奠定我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政治优势。我们要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我国12亿多人口拥有的创造活力和巨大市场潜力,不仅对技术创新提出了广泛的要求,而且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

  江泽民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到政策措施,都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来充分考虑。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需要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多方面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做好科学论证。各级政府部门要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列,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新科技革命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新形势下领导经济和科技工作的内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我们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

  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武装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事实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与迷信、知识与愚昧的斗争并未停止。我们的科技普及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要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

  江泽民最后说,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个光荣的传统,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奋起直追,锐意创新,把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 (1999年08月2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