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联发[2004]31号 |
![]() |
近年来,各地团组织和学联积极组织动员大中专学生以“三下乡”、大学生社区援助计划、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深入城乡,参与建设和服务,为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广大青年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了社会、增长了才干。为加快城乡青年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决定开展大中专院校和城乡青年中心工作结对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团的十五大精神,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城乡社区作为青年学习、实践、交流、娱乐的平台作用,拓展大中专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舞台,促进他们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培养造就一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这项工作,促进城乡社区的青年中心建设,培育城乡社区青年组织,丰富青年文化,提高基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水平。 二、活动内容 大中专院校与城乡青年中心工作结对活动是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的新探索,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和拓展的新举措。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大中专院校以院、系为单位与青年中心签订协议。在全国确定一批高等院校的院、系与105个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创优单位、230个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县(市)创建单位(名单见附件)分别结对,每个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县(市)创建单位确定1—3个青年中心作为结对的重点,城乡青年中心作为结对院校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或“三下乡”定点单位,为大中专学生提供实践、服务的场所和必要条件。 1.选派专人,参与青年中心管理。挑选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心的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重点考虑优秀贫困学生和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挂职青年中心副理事长或副秘书长,利用业余时间参与青年中心的各项管理和组织工作,为青年中心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些大中专学生在院校与青年中心之间应发挥信息传递与沟通、工作项目策划、相关人员动员等工作,是青年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有关团委要为挂职的大中专学生申请适当的工作补贴。 2.共同发展,帮扶城乡青年社团。发挥校园学生社团比较活跃、内容丰富、充满朝气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带动城乡青年社团(各类俱乐部、兴趣小组)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社团要把青年中心依托的活动阵地作为经常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吸纳青少年共同参与活动。团组织和青年中心应积极为学生社团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并结合本地实际与学生社团确定一些专题活动,从中发现和培养青年社团及其骨干力量,为青年中心的社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发挥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青年中心的工作要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进行充分整合,发扬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大中专学生智力优势,扎实开展一系列符合青少年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如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法律援助和服务、心理咨询服务、闲散青少年帮教、医疗服务、文艺演出、致富信息发布、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丰富青年中心的活动项目。 4.实现互动,丰富城乡青年文化。要继续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城乡开展专场或联合文艺演出,宣传大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新风,活跃城乡文化,促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乡村青年文化的相互补充与融合。要依托城乡青年中心,整合社区内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和阵地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内容。 三、推进步骤 2004年,大中专院校与城乡青年中心工作结对活动将重点分为三个阶段。 1.结对签约。2004年6月下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牵头,确定首批结对的大中专院校和青年中心,签订合作协议。7月上旬,完成结对工作,并向社会公布结对名单。 2.工作推广。2004年7月至10月,根据签订的协议,深入开展结对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青年中心密切大中专院校和城乡基层的关系,密切青年学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004年暑假和2005年寒假期间,结合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举行“到青年中心去”主题活动,在城市社区青年中心开展社团活动、社区青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农村青年中心开展以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3.阶段表彰。2004年12月,对于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大中专学生、学生社团、大中专院校、青年中心等个人、单位以及好的工作项目进行表彰,并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进行宣传推广,以更好的推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2004年的工作结束后,各地根据取得的工作经验继续深化结对工作。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中专院校与城乡青年中心工作结对活动对于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以城乡青年中心为依托,促进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拓展新阵地,形成新机制,实现新发展。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院校团委和结对团委之间应积极进行沟通,青年中心及其所在地团委要主动争取,积极配合,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2.务求实效,重在坚持。大中专院校与城乡青年中心工作结对活动是青年中心建设和大中专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学生认识了解社会、提高适应能力的途径。各地在部署安排、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借鉴以往经验,合理安排项目。要把这项活动作为一个长期项目抓好抓实,重在坚持,务求实效,切忌追求短期效应。 3.评价考核,实施认证。要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将大中专学生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从事的各项服务内容和时间计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目或记入档案,由青年中心和院、系团委(总支)共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在校期间的评优推优等方面挂钩。各地团组织、青年中心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掌握大中专学生参与城乡实践活动的情况,定期如实向他们所在的团组织反馈评价信息,实现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的有机结合。 4.加大宣传,推广经验。各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点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生动事例,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并加以推广,为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化提供实践基础。 附件:1.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创优单位名单
共青团中央
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创优单位名单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新疆兵团
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先进县(市)创建单位名单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