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联发[2004]23号 |
![]()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农村团员青年在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组织引导农村青年带头倡导读书学习新风尚,全面提高农村青年素质,进一步推进乡村青年文化建设,共青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青年读好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目标,依托农村青年中心加强指导,加大投入,积极提升农村青年文化素质,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努力学习、读书成才新时尚,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共青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直接协调援建100个农村青年中心书屋,各级团组织、新闻出版系统要采用类似方式大力建设一批书屋,努力推动各地农村青年中心普遍建设书屋。 (二)每个农村青年中心成立一个以上的农村青年读书俱乐部,每月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或读书比赛活动,定期推荐书目。 (三)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带头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三、活动内容 (一)建设书屋。采用自建、援建、共建等方式,加强学习场地设施建设,普遍在农村青年中心中建设一个有一定数量图书、具有基本读书学习功能的书屋。共青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协调政府、社会资源的方式,向部分农村青年中心分批配备图书,各地团组织、新闻出版系统也要积极协助建设一批读书学习功能突出的农村青年中心书屋。 (二)成立俱乐部。积极动员和组织会员,培育农村青年读书俱乐部,并吸收为农村青年中心的团体会员,加强扶持、指导,纳入规范化管理体系,保障俱乐部发挥引导会员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核心作用。基层团组织和新闻出版等有关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鼓励青年中心和俱乐部举办活动,发展会员,良性运行。 (三)推荐书目。结合书屋图书的更新和增加,依托读书俱乐部、农村青年中心理事会和秘书处,定期向会员和农村青年推介优秀图书,提高农村青年的发展技能和就业能力,引导他们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不断满足广大农村青年的学习、生活、发展的需要。 (四)开展学习活动。因地制宜,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发布读书信息,交流学习心得,畅谈读书体会,丰富会员生活,共同提高进步。 (五)举办读书比赛。利用“十一”、“七一”、“五四”等节日,每个农村青年中心每年举行一次以上读书征文类比赛,歌颂改革开放成果,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时代主旋律。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一批形式灵活、内容健康、青年喜欢的比赛方式,活跃青年思想,倡导新的节日时尚,创新乡村青年文化活动。 四、推进措施 (一)宣传发动,强势启动。积极协调新闻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传媒,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展示工作成效,营造农村青年读书学习活动蓬勃开展、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结合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各种活动,广造声势,确保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精心组织,保障到位。各地要把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先进县(市)创建单位(名单见附件)作为活动重点县(市),规划一批重点项目,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工作实施。为了对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共青团中央与新闻出版总署组成由主要领导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全国农村青年读好书活动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中央青农部。在政策保障方面,将活动纳入全国新闻出版事业建设大局之中,重点规划,单独立项。同时,新闻出版部门为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正常开展。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农村青年中心组织、阵地和会员优势,积极协调组织、开展活动。 (三)统筹资源,稳步推进。积极统筹社会资源,大力动员社会力量,以城乡互动为基本途径,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在工作中要按照共青团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部署,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规划和具体的推进计划,项目化管理,社会化推进,确保活动稳步持续发展。 (四)建立机制,表彰激励。要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出台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书屋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工作中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原则,加大设施投入,开展读书活动,既扶持建设又提供服务。坚持开放性原则,充分动员共青团组织、新闻出版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及个人关心支持这项活动。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力求实效,切实服务青年、引导青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表彰在此项工作中成效突出的优秀项目、单位和个人,共青团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命名表彰一批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附件: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先进县(市)创建单位名单
共青团中央
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先进县(市)创建单位名单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