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
深化植树造林活动的两个经验

(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日)

  按:把植树造林活动与创建共青团经费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好办法;在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是一条新路子。辽宁省西丰县、江西省宜丰县团组织,河南团省委从各自不同情况出发,在坚持开展绿化活动的基础上求深化、求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供各地借鉴。

 

  辽宁省西丰县和江西省宜丰县均是山区县。近年来,这两个县的团组织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把植树造林活动与创建共青团"绿色银行"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目前,西丰县有201个农村团支部建起团的经费林基地,占农村团支部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总面积达10030亩,共为团组织创经费120000多元。宜丰县造成青年林289片,植树21100万亩,仅89、90两年,全县团的经费林收入就达77000多元。

  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因地制宜,解决青年林的林权归属

  针对过去开展青少年植树造林活动只注意打"突击战",不注意巩固成果的实际情况,他们在营造青年林时都从落实林权入手,努力为青年林赢得政策保证。西丰县采取试点推动的办法,使农村团支部多年营造的青年林全部建立了林权台帐,颁发了林权执照,并争取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文对青年林的林权权属方式、对象、范围等做出了具体规定。青年林一般由团支部、村委会和乡林业站共同勘察选定,绿化后由团支部和村委会核实面积、验收质量,签定利益分发合同,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颁发林权执照,再经过县法律部门公证,由团支部交乡镇团委集中保存,乡镇团委建卡立档,团县委登记备案。宜丰县则采取示范引路的办法,团县委先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3000亩的青年林,积极争取到山权不变、林权共有、联合经营比例分成的政策,以推动全县青年林林权的落实。按照这个政策,团组织和林业部门、山主根据不同情况签订协议,落实山权、林权、经营权。目前全县已签订了青年林场和果园收益分成的协议书87个。

  二、统筹兼顾,把青年林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结合起来

  一年植树,十年成林,植树造林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由于团干部流动较快,营造青年林如何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宜丰县在明确青年林长期收益比例分成的同时,争取林业部门把造林经费拨给团组织集中使用。如团县委建造的陂下青年林规划面积3000亩,其造林经费按略低于当地规定的每亩40元由县林业局分两次拨给团县委,扣除树苗、肥料等开支,团县委两年从中可创经费4万元,相当于团县委6年的财政预算。按协议规定的比例分成,15-20年后,团县委可提取经费36万元。这样,团组织不仅有了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绿色银行",还有了立竿见影的短期"红利"。另外,宜丰县团组织还注重兴建周期短、见效快的速生林和经济林,。如敖桥乡大桥村团支部开发了100亩猕猴桃基地,短期内就见效益。按照协议,每年团支部可分得猕猴桃1.5万斤,价值1万元。象这样目前全县年收入达万元的团支部有2个,5000元以上的有14个,千元以上的有178个。西丰县除了争取对历年来团组织营造的青年林补发林树执照外,还用新植的幼林换取了一部分成林,使全县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林开始进入间伐期和主伐期。88年和89年,全县有80个团支部林木收入分别达到500元。乐善乡大营村团支部一次林木收入高达1.6万元。对进入主伐期的经费林,团组织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当年伐木,当年植树,采伐和更新同时进行,确保"绿色银行"林木常青。

  三、明确责任,积极配合,与社会有关方面建立造林利益共同体

  营造青年林牵涉到山权所有者、乡村政权组织,团组织以及林业部门多方面的利益,只有调动几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解决造林和管护的问题。他们注意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社会有关方面,建立一种协调的经济利益关系,共建共管青年林,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宜丰县建造的青年林,均明确规定团组织负责劳力投入,前期幼苗扶育由团组织承担,后期扶育及经常性管护由乡村负责,林业部门还负责技术指导和各个环节的检查验收。西丰县的青年林一般由村委会提供地块和种苗,由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整地、挖穴、植树,村里指定专人负责管护,护林员一般由团员青年或团干部担任。根据各方投入比例确定收益分成比例,收益分成比例大多是三七或四六分成,即林木收益的三至四成归团支部,六至七成归村委会。采取这种形式,把林业部门、乡村和团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使造林成果得以巩固。

  他们把带领青少年植树造林与建共青团经费基地相结合,带来了两个明显变化:

  一是为活跃农村团的工作提供了物质保证。团组织建立"绿色银行"使基层团的活动经费极度缺乏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西丰县利用"绿色银行"的收入在县里建立了青年技术培训中心,并在每个乡建了培训分校,中心和分校配备有较为完备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全县修缮了130个农村青年之家,添置了一大批活动器材和书报杂志;创办了一个业余剧团和3个业余文艺宣传队;团县委还多次为农村青年外出学技支付费用,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向青年传授技术。宜丰县不仅利用"绿色银行"收入增加"青年之家"家业,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还为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供资助。如同安乡8个农村团支部89年自创经费2.8万多元,百分之六十用于村里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了团组织的威信,也增强了团的凝聚力。

  二是有力推动了群众性绿色活动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西丰县全县山区参加"绿色银行"建设的青年达28万人次,每年植树以3000亩的速度向前推进。1988年以来,西丰县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参加全民义务植树,完成绿化任务20000多亩。宜丰团县委连续5年被省、地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并受到全国绿委、团中央、林业部的表彰。

 

  几年来,河南团省委把沿黄青年农业综合开发实验作为围绕经济建设办实事的一项骨干工程来抓,取得了生态、经济和人才的综合效益。河南省沿黄青年农业综合开发实验是在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期工程共植树种草149.72万亩,为深度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条件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团中央、林业部、水利部"完善提高、深化内涵、扩大外延的要求",他们积极探索通过深化内涵巩固绿化成果的路子,把沿黄开发与青防二期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同时,适当发展林果业和植树种草项目,逐步建立起生态经济的绿色防护屏障,并推动了沿黄地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沿黄开发以"青防"工程区为基本范围,涉及25个县,159个乡(镇),总面积893万亩,共有人口355万,其中青年80多万。12个部门参加。整个工程从1990年开始,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新增绿化面积50万亩;完成种、养和加工业项目500多项,新增产值2亿多元;并在开发实践中培养一批优秀农村青年典型。这项经济开发活动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以投资为主要保证。省政府协调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40万元,省农行贷款700万元。财政资金按省、市、县、乡镇和个人1∶1∶1配套。每年的投资规模约为1420万元。

  二是以团组织和青年为主要力量。开发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各级团组织。项目承办人以"青年星火带头人"、团支部书记和优秀团员青年为主。通过开发要达到活跃农村团的工作,培养"四有"青年农民的目的。

  三是以项目开发为主要形式。沿黄开发按项目进行投资和管理,开发项目以乡村为主,以小型为主,选择资源充足、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适度规模的"短平快"项目进行开发。

  四是以"三个综合"为工作重点。即:资金、劳力、管理、技术、服务、人才综合投入;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农工商贸综合经营;力争生态、经济和社会人才的综合效益。

  在沿黄开发活动中,他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政策,建立机构。团省委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沿黄开发总体规划、沿黄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做好沿黄开发信贷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沿黄开发资金管理、使用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这些文件或以省政策名义转发,或与计划、财政、农行等部门联合发文,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建立了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包括:(1)领导机构。以省政府名义成立"河南省沿黄青年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副省长宋照肃任组长。(2)实施机构。团省委内部抽调五位同志,成立了"河南省沿黄青年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办公室"。(3)指导机构。聘请省内16名农业专家组成顾问团,为开发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4)服务机构。以中青年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的业务骨干为主,组成松散的服务组织,为开发提供信息、技术、物资等多方面的服务。沿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二、加强管理,引入竞争。项目和资金管理是整个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需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立项论证。确立项目必须经过筛选申报、论证评估、实地考察、研究审批四个步骤。县、市、省三级都成立有项目咨询论证组,特别是省一级要组织专家和有关厅局的业务人员对市县申报的项目,进行分市逐项评议和归口分类评议,优胜劣汰,以增强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项目确定后,由省开发办与资金管理部门联合下达批复文件。

  二是资金管理。开发资金由省开发办统筹安排,严格按项目投放。使用单位必须办理用款手续,专款专用,专人负责,定开发任务,定投资额度,定还款时间,定奖惩措施。资金回收后在县级周转,仍用于沿黄开发。

  三是招标承包。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科技项目,实施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后,由省开发办、科技承包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共同签定承包开发协议,并进行公证。

  四是检查监督。项目资金下达后,各级开发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省开发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注重科技,搞好服务。在开发过程中,重点组织了三个层次和科技开发:

  第一层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今年实施的招标开发项目,都是从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单位选择的科技示范项目。对这些项目,做到有任务,有指标,一定几年不变。这些项目作为沿黄开发的样板,可提供示范服务。

  第二层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他们聘请科技人员作为专业技术顾问,为开发服务。在选择申报项目时,要求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指标和技术依托单位。在开发过程中,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双高(高产、高效益)开发,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节水农业、配合饲料、生态养殖等适用技术。

  第三层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县乡两级主要进行基础型和经营型培训,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使培训对象学到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市级主要进行开发型培训,以培养有科技和商品意识的"青年星火带头人"为重点;省级主要进行管理干部培训,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水平。

  实践表明,沿黄开发在实施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既发挥了各部门联合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这种方式的优势;又发挥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智力、体力优势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进一步巩固了一期“青防”工程的建设成果,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年多来,共完成青防林补栽和树种更新15.3万亩,发展豫东条子林和速生抗病泡桐1.73万亩、果树6.62万亩。在水土治理方面,改造荒地和稻改田3.65万亩,小流域治理2万亩。这些成果使青年黄河防护林由单纯生态型逐渐向生态经济型的方向发展。

  促进了沿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共确定开发项目243个、涉及沿黄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投资达5000万元。数万名团员青年投身于沿黄开发工程,在种植业方面,建立高产、高效示范田和良种繁育基地23个,面积约9万亩;发展塑料大棚、立体种植、节水农业、高产瓜菜1.55万亩,开发滩涂3.8万亩。在养殖业方面,建立了一批滩涂草牧场和万只鸡场、千头猪场,发展以牛为主的大家畜0.9万头、猪羊4万头(只)、鸡鸭鹅等家禽57万只、坑塘养鱼2.64万亩。在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发展和扶持企业45家,年产值11600万元。

  锻炼了团干队伍,提高了团组织的地位。在实践中各级团干部学到了经济管理、农业政策、财政金融、农业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脱贫致富的真本领。同时,开发活动还使团干部变得“活动有项目,手中有资金,”地位明显提高。同时,开发活动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为团的工作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25个沿黄开发县,有8个团县委已添置了车辆,20个县争取到了万元左右的专项活动经费活跃了团的工作。

  提高了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了人才的成长。沿黄开发为有志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许多青年兴业办厂,带徒学艺,既找到了致富门路,又坚定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各级管理部门从开发和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举办各种培训班,共培训农村青年10万人次,使他们学到了实用的技术,提高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