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批转《关于江西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总政组织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委,国家机关团委,团中央各部、各直属单位: 现将共青团江西省委和团中央青农部联合调查组《关于江西宜春地区青年“两户一体”活动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供学习、参考。 推进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是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农村团组织围绕党的总任务、总目标开展工作,就要带领农村青年站在改革前列,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农村青年在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锻炼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希望各地象共青团宜春地委那样,从实用技术培训入手,认真做好农村青年的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并注意在实践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把“两户一体”活动引向深入。
共青团中央 关于江西宜春地区青年“两户 团中央: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地区团组织遵照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文件精神和团中央的工作部署,把引导和帮助青年带头发展商品生产、勤劳致富作为农村团的工作重点,开展了“两户一体”活动,使全区青年“两户”和青年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目前,青年“两户”已发展到十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五户,占全区两户的百分之七十四。青年经济联合体一千六百七十个,占全区的百分之五十二。 在这项活动中,他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 一、普及实用技术,帮助青年用科学的钥匙打开致富之门。 由于多年单一经营,农村会搞工、商、运、建和服务业的人才很少。“想致富,缺技术”是农村青年的普遍呼声。针对这种情况,团地委在八四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以学科学、用科学为重点,引导青年勤劳致富”,并在全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作法是:(一)县、乡村层层办班,上下一齐抓,全区十个市县都成立了“青年两户技术服务中心”,聘请技术人员为顾问老师,重点培训农技员、团干部和青年专业户。乡主要办短训班,围绕当地发展的重点项目确定学习内容,一般三、五天讲一课。村是团支部和团小组办夜校。现在,全区三千五百七十八个村有二千七百三十个建起了夜校。去年一月到今年五月,全区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五千九百七十三期,培训了二十三万四千八百名青年。(二)自办、联办、民办并举。自办,就是发挥具有大、中专水平的乡村团干部和能工巧匠的一技之长,团组织自己办学。全区百分之六十的乡团干是农大、农校毕业生,三千五百个团支部都有专业户青年当支委或支部书记。他们自己编写讲义为本乡青年传授技术。联办,就是同科协、农技所、农业学校等联合办学,团出面组织,其它部门出教员、经费。这是主要的办学形式。所谓民办,就是鼓励专业户和能工巧匠私人办学,传授“一着鲜”、“拿手戏”。一年多来,全区仅专业户办学达六百八十八期,三千多名青年从“能人”那里学到了实用技术,有的还得到了种苗、禽雏、菌种,很快搞起了生产项目。同时,他们还协助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办学,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村青年致富刊校、农民致富技术函大等学校学习。(三)利用咨询、广播和形象宣传手段,为青年提供技术服务。全区普遍举办科技咨询大集,进行广播讲座,放映科技电影,组织壁报、图片展览,印发科技资料。如宜春市团委利用广播入户率高的条件,与科协、县广播站联合办广播讲座二十四期;宜丰一县去年就放映科技电影一千五百场;全区共有二千一百三十五个村建起了科技资料室(柜),备有科技书、科技报、科技图片、科技杂志,成为青年的“技术库”。 实行技术培训,促进了青年“两户”发展。在受训青年中,已经有一万O九百九十七人成为专业户,九万六干五百四十六人凭学来的一技之长开始从事专业生产。铜鼓县养鸡青年女状元刘光华通过学习技术,近一年多来,养蛋鸡一千只、肉鸡二千只,利用煤油灯技术育鸡雏五千只,成了“万元户”。她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防治小鸡球虫病的经验,写成论文,获县科技论文二等奖。 二、建立服务组织,扶持青年开拓新的生产门路。 在宜春地区,农民对发展综合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前几年就很突出,但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想奔富,无门路”。这使团干部感到,共青团应该发挥青年有胆识、有文化的优势,带头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 他们在全区县乡两级普遍建立了为青年“两户”服务的组织。县(市)成立“青年两户服务中心”,乡成立“青年两户服务站”,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都有农业、林业、供销、科技、银行、工商、多种经营等部门参加,都有同级党政领导做顾问。团组织协调各方,为从事开发性生产的青年户提供综合服务。主要在技术、信息、购销、权益、资金五个方面进行扶持。宜春市新坊乡水塘多,适于养鸭,乡团委与银行联系,帮助贷款六千七百元,买了一万六千只雏鸭分给三十个青年户饲养,现已创造价值二十万元,带来了全乡“养鸭热”。 全区还建起了青年信息网。县团委成立信息中心,乡团委办信息咨询站。村团支部设信息员,同二千多名在外地宜春籍干部、科技人员、大学生、解放军战士建立了信息联系。各信息、中心和咨询站办信息快报一百六十五份,为青年提供信息,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宜春市花桥村有四个青年西瓜户的二十万斤西瓜找不到销路,眼看要霉烂,团委通过信息网找销路,很快全部销出,四青年非常感激。 为了加强服务组织同青年专业户的联系,他们在全区普通建立了团干部联系青年“两户”的制度。全区团干部共联系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各业青年户八千四百五十二户。乡以上联系户普遍建立档案,发展项目、生产目标、经营措施都登记入册。团干部定期走访联系户,实行具体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三、发展专业协会,指导青年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目前,全区各级团组织已建立青年专业协会二百五十七个,有会员五千多人。这些协会的特点是:一以乡级办会为重点。协会地、县、乡都有,以乡级组织为主,这样便于联系,利于活动。二以专业为纽带。每个协会基本上由从事同一生产项目或对同一问题有研究的青年组成,适应了生产专业化的要求。三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协会集生产、科研、经营“三位一体”,活动主要是组织会员交流生产经验,切磋专业技艺,联合科研攻关,共同分析市场行情,集体投入竞争。如上高县锦江乡养鱼协会开展稻田养鱼技术研究,并承办了鱼苗调配、鱼病防治、饵料供应等业务,实际上成了全乡养鱼指导中心,深受养鱼专业户的欢迎。 目前,这些发展中的专业协会已显示出重要作用和生命力。它首先使一大批青年专业户扩大了生产和经营领域,提高了生产水平。如丰城县中洲村的杨国富是当地闻名的种菇能手,他同七名同行业青年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创办了“丰城县食用菌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业务由培制菌种发展到菇类种植、技术培训、供应原料和药品,服务范围扩大到三十二个乡镇。今年第一季度已向市场提供鲜菇六千七百斤。为群众提供菌种二万一于瓶,收入一万七千元。铜鼓县温泉乡青年养鸡、养鱼、养猪、农产品保鲜和经济作物种植五个协会已经分别取得了温泉水孵小鸡、罗非鱼越冬、鸡猪鱼一料三养、竹笋保鲜、西瓜早熟等成果。其次,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村、专业乡的形成。如万载县六个青年花炮专业协会,研究生产传统花炮,并把这种工艺扩散到民间,使六个村的农户家家做花炮。这个县花炮产值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上高县城郊养鱼、西瓜、养鸡、蔬菜、养猪、柑桔六个专业协会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成了城关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基地。 四、兴办经济联合体,引导青年群策群力,同走富裕之路。 随着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出现了专业户要求共同发展、青年要求联合开发的趋势。宜春地区团组织因势利导,对发展中的经济联合体通过三条途径及时地给予了扶持。 第一条途径,鼓励青年专业户由“小而专”向“专而联”的方向发展。如宜春市柏木乡有种辣椒、生姜的传统,那里的辣椒、生姜驰名湘鄂,但因销路不畅,种植户生产的辣椒、生姜卖不出去。乡团委组织二十名青年成立了“柏木乡青年运销公司”,他们同种植户签订合同,奔赴外地打开销路,销出辣椒、生姜一百万斤,占当地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六。今年这个乡辣椒、生姜的种植面积分别扩大到百分之三十和六十。 第二条途径,本着自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当“红娘结“良缘”,推动联合。如宜春市樟树村有石英矿,很多青年想开采,但苦于缺乏资金、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团支部联络二十名青年,集资三千元,并同市汽车运输公司签定运输合同,同乡石英矿商定代销业务,很快就投了产。 第三条途径,支持有条件的团支部组织青年自办青年厂、矿,发展经济联合体。宜丰县丰桥村青年草编厂就是团支部组织二十七名团员办起来的。他们贷款五千元做流动资金,借原生产队部做厂房,利用当地稻草资源打草袋,上半年纯收入一万元。 青年联合体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使更多的青年进入了商品生产领域,特别是基层团支部组织青年办的经济联合体,吸收三千二百多名贫困青年参加,使更多的青年走上了致富道路。 宜春地区青年“两户一体”活动的实践,使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第一、农村青年工作应当注重智力开发。农村团组织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就一批新型农民的伟大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把青年智力开发工作放在突出地位。从宜春地区情况看,经过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青年都具有小学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初、高中毕业生占百分之五十八,但懂技术的不足百分之三十。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要使青年在农村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从长远看,今后一、二十年,青年将成为农村的“当家人”,农村今后的面貌如何,关键在于这一代青年的素质。所以说,青年的素质决定着青年在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四有”新人的培养。抓智力开发,既抓了当前,又抓了长远,既出经济效益,又出人才效益。 第二、在“两户一体”活动中要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党的政策好,但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被青年自觉接受;物质生活富裕,但人们的思想觉悟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在敢不敢富、通过什么途径致富的问题上需要引导。富了以后,在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如何做到遵纪守法和如何消费的问题上,同样需要引导。要使青年按党指引的方向争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精神文明的先锋,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勤劳致富,并在实践中树立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党中央三个一号文件下达后,宜春地区团组织及时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八四年组织了一百七十八个报告团,一千八百多名青年专业户现身说法宣讲政策,四十多万青年直接听了报告,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全区还开展了“怎样做一个好青年”的大讨论,表彰了二百多名有理想、懂技术、善经营、讲风格的青年,接收七千八百四十名“两户”青年入团,并推荐八百二十一名“两户”团员入党。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才能真正调动青年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保证活动健康发展。 第三、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加强团的自身改革。只有搞好团的自身改革,才能使团的组织和工作在“适应”中充满活力。“两户一体”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成分和经营层次,引起了团员青年多样化的流动和组合。为适应这一新的情况,团宜春地委提出“经济成分多样化,团组织设置多样化”的要求,打破了按行政区划设团支部、团小组的单一模式,在乡村企业、经济联合体、家庭工厂设团支部和团小组。目前,全区已在农民联合体中设团支部一百O七个,团小组三百三十四个,基本上做到了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开展团的活动。团小组的划分也正在向按生产专业和兴趣爱好组合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基层组织结构,适应了改革的形势和青年的要求,从而活跃了团的工作。
共青团江西省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