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 刘延东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通知: 现将刘延东同志《在团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这个讲话,就贯彻落实共青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做好一九八五年团的工作问题,阐述了团中央书记处的四点意见,供各地团委参考。 同志们: 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了。全会通过了《关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共青团作用的决定》。总的说,这个决定体现了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集中了全团的智慧,明确了共青团在改革中的任务,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代表书记处,就如何贯彻落实团的三中全会《决定》,做好一九八五年团的工作问题,讲四点意见。 一、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以四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决定》七千字,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整个《决定》贯穿了“以四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好这一指导思想,才能使今后的工作有更大的突破,团组织才能在四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的指导思想的提出是有一个过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后,共青团在一九七九年初的团省、市、区委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的口号。一九八O年初,团的十届二中全会上,启立同志代表团中央书记处把“以四化为中心活跃团的工作”的口号提到了新时期团的工作指导思想的高度。从这以后,全团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团十一大以后,兆国同志主持团中央书记处工作期间,又多次强调这个问题。今年在南京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和这次三中全会,都体现了我们全团在贯彻“以四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方面,认识在不断深化,行动更加自觉,这是近几年团的工作取得新进展的重要原因。但现在我们能不能说“以四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全团干部的思想中生根了?能不能说它已经在团的工作中完全落实了呢?我认为,还不能这样说。据我们了解,全团绝大多数同志是赞成、拥护“以四化为中心”这个口号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创造了许多新成绩、新经验。但也确有一些同志对这个口号不太理解,或者不善于把这个指导思想和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最近,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强调,全国的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到以四化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的轨道。共青团当然不能也不应该例外。共青团确实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它与其它上层建筑部门的共性方面。但共青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同法律、文化、宣传等其他上层建筑部门还有所不同,共青团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因为,共青团是拥有四千八百万团员并能够影响带动亿万青年的组织严密的宏大队伍。而青年是我国劳动者大军的主体部分。这就使得共青团不但能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而且有条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采取一些措施,带领和组织青年直接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后所要特别强调的。那么,以四化为中心搞好团的工作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认为,从团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以四化为中心”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带领和组织青年在经济领域开展各种活动,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从四化建设和青年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焕发出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为经济的发展和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青年的文化科学和技术素质; 四是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青年投身四化、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这些作用既有眼前的,又有长远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通俗地说,就是起作用、受教育、长才干、解难题。我们不能把自己框在某一个方面而忘掉或忽视其他方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团在教育青年方面的作用,忽视共青团直接带领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其实,在工作中,这两种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使青年受教育是为了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而只有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才能使青年更好地“受教育”。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参加四化建设实践本身对青年的具体、生动、深刻的教育作用。另一种就是错误地认为,强调以四化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似乎可以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了。其实,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团结教育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一个中心环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在当前的经济改革中,人民群众以及青年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去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这里,我再简单地讲一讲关于共青团支持、组织青年办企事业的问题。 在南京常委扩大会议上,我们从服从四化、服务四化、为青年服务出发,提出在五个方面扩大团的工作领域,其中一条是:由团组织出面,帮助、组织青年(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力、街道的待业青年、工厂企业改革后出现的编外人员等)为发展城乡商品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兴办各种企事业。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又讲到了在这方面共青团要发挥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经过这一段的实践,我们比南京常委扩大会议又有了更全面、更明确的认识。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组织青年办企事业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青年服务。团组织和团干部不能在经济利益上与帮助青年兴办的企事业挂在一起;在管理上不能走政企不分的老路,要自负盈亏,按经济规律办事,县以上团委机关的干部不能兼任企事业的领导人。 其次,明确了支持、组织青年兴办企事业只是扩大团的工作领域的一个方面,不能认为它是共青团适应改革的全部内容。因此,不能把团的工作的主要人力和精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 至于县以上团委机关办的一些主要为机关本身服务的、不以牟利为目的的设施,如小卖部、洗衣房、理发室、招待所、印刷厂等,中央已明确规定是可以办的,但也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些设施,同团的基层团委、团支部兴办的主要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于青年的经济实体是不同的。关于党政机关办企业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发过文件,讲得非常明确,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规定去做。鉴于目前同共青团有关系的经济实体中,有青年自办,团组织支持、扶植的;有共青团出面,组织青年办的;还有团的机关为自身服务办的,情况不一。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我们今后不再用团办实业(或团办经济实体)这个提法,是哪种就叫哪一种的具体名称。这样有利于区别对待,具体指导。 二、从形势需要出发,抓住重点、保证重点、带动全局 团的三中全会《决定》对全团在改革形势下的任务已经做了明确的阐述,《工作安排》又对一九八五年全团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这些都是应该加以贯彻落实的。但是,要使明年团的工作在改革形势下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还必须进一步明确一九八五年全团工作的重点,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把劲使在关键处,这样才能从局部的突破推动全局的发展。 一九八五年全团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呢? 第一个突破口是,要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企业团的工作新路子上取得明显进展。这是经济改革的形势向我们提出的严峻、紧迫的课题。党的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当前改革形势下的基本任务。作为党的助手的共青团应该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和基本任务来开展工作。应该把能不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来开展团的工作,动员和组织青年为推进改革做贡献,作为共青团是否当好党的助手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团的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为克服共青团工作不适应现实生活要求的状况,全团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团的工作和自身建设的情况看,仍有许多方面不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团的工作如何尽快跟上城市改革的步伐,发挥应起的作用,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正在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的广大团员、青年也热切地希望团组织以新的姿态带领他们站在改革的前列,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都要求全团发扬创新精神,大胆实践,摸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有利于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企业共青团上作的新路子。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会使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个突破口是,要在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发挥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作用上取得明显进展。这是因为,从当前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而大批青年人才又是各类人才中的一支最富有生气、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改革需要团组织把这些青年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在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长远看,共青团担负着在经济改革和四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和为党的事业培养、输送各种优秀人才的双重任务,团的组织能否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不仅仅是衡量团的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而且关系到四化建设的前途和二十一世纪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来国家的栋梁将从今天的青年人才中产生。因此,团的工作不仅要看今天是否有成果,还要看这一代青年能否真正挑起我们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振兴的重担,从我们国家的长远目标,从中华民族实现第三次腾飞的要求看,共青团必须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做出成效。当代的广大青年都具有成才的强烈、迫切愿望,他们不甘于“四人帮”给他们带来的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他们为中华腾飞的崇高目标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立志攀登科学、文化和技术管理的高峰,许多人也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青年成才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需要团组织给他们以切实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青年成才既是党的事业需要,也是青年本身的强烈要求,抓住了促进青年成才,就是抓住了党的需要与青年愿望的结合点。过去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国家未来与民族振兴的战略要求看,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要把团的工作对象由工、农、学生青年扩展到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方面来。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经济的振兴,迫切需要大批的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文学艺术家、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及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在青年中,青年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威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对青年具有很强的说服、示范和激励作用。共青团如果能够团结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那无疑会在改革形势下,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在经济改革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因此,书记处经过反复地讨论,认为在当前改革的形势下,团的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就是以上两条。这也正是团的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推进经济改革、造就一代新人”任务的具体化。明年团的工作,要用这样两条主线贯穿起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努力突破和创新。我们光在思想上明确了工作重点还不够,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一是团的领导机关的各个部门,要自觉地在团的重点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宣传、调研、组织、统战、工农等哪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两个工作重点,确定自己明年的工作任务,要在全团工作中形成拳头,不能力量分散、四面出击;二是明年全团和各地的活动都要体现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不管是文明礼貌月活动,还是表彰新长征突击手、选全国代表会议的代表,都应和我们强调的重点工作挂起钩来;三是要根据重点工作的要求,发现和树立一批典型,我们应特别重视典型的示范作用,不管是企业闭的工作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应下功夫树立一批有说服力的典型集体和个人。 三、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扎实实地落实团的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这次全会讨论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形势下共青团的工作任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的问题。怎样才能落实?我想对团组织和团干部提几条要求。 要有创新意识。这个问题,以前谈过很多,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我想,我们的绝大部分团干部仍然面临着加速培养自己创新意识的问题。也就是说,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做好明年的工作,重要的一条是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的三中全会《决定》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怎样对待上级团委的指示。我们反对那种躺在“红头文件”上睡觉、照搬照抄的作法。这次中央书记处讨论我们的《决定》稿时,对部队培养两用人才给予很高的评价。部队的作法好就好在他们把中央的精神同部队的工作实际、同部队战士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了,因而做出了成绩。我们贯彻团的三中全会《决定》,也要强调从实际出发。二是如何对待别人的经验。在改革中,许多单位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他们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但这种学习不能是简单地模仿,照葫芦画瓢。应该从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出发加以吸收、借鉴,搞出自己的“土特产”。三是如何对待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我们各地的同志在工作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经验。其中有些在当前形势下仍然适用,这就要坚持下去。有些经验可能适应过去的情况,在今天则失去了存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勇于抛弃不适应现实生活的旧套套、旧方法,到丰富、生动的实践中去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要有全局观念。耀邦同志告诫我们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你不懂经济,不关心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建设的全局,你就不知道党政领导的“兴奋点”在哪里,你就管不好“本行”,甚至会在全局工作中出现“帮倒忙”的现象。这方面,有不少省、市、区团委做得好,创造了一些经验。比如,有的省为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城乡交流,开展了全省性的修桥补路突击旬活动;有的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文化水准较低的情况,开展了“青年智力开发年”活动;有的省根据本省鼠害严重的情况,开展了全省性的灭鼠活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他们之所以取得成绩,是因为他们关心本地区、本单位经济建设的全局,想党所想,急党所急,把劲用到了关键处。 要有科学态度。常言说:心要热,头脑要冷。没有一颗火热的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热情而没有冷静的头脑,又往往会把事情办坏。这一点,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尤为重要。这次团的三中全会《决定》,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专门写了一段讲求科学性,正确对待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内容:一方面不要对在改革中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甚至失败大惊小怪,而要肯定主流,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偏差,特别是出现有损改革声誉的歪风邪气,我们也要敢于纠正和斗争,不要担心这样做会否定改革,相反这正是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讲工作效益。所谓讲效益,就是采用最优方案,用较小的工作量换取较大的收益。讲效益,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搞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方法。但是,怎样搞活动就有个效益问题。如果只图虚名,搞形式主义,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不大,甚至有副作用,这样就谈不上有效益。前一段河北省的一个团干部给耀邦同志写信,谈到他家乡有些干部虚报人均收入水平,耀邦同志专门作了批示,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务实,要纠正搞浮夸虚假,搞形式主义去应付上级的工作作风。这些倾向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应该防止。一个活动收益大不大,不是看它的排场和表面,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形势要求,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满足了青年需要,解决了实际问题。凡是这样做的,无论规模、声势大小,花钱多少,同样可以有效益。 要善于分类指导,切忌“刮风”和片面性。全国各地的情况干差万别,贯彻《决定》的侧重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变革生活方式,在城市、特区,提倡青年敢于消费,穿西服及各种流行服装,举办舞会等青年喜欢的健康活动,都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封建迷信、买卖婚姻、赌博、宗族观念等落后习俗还存在着,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这就要从反对这些旧习俗开始做起。所以,一定不能“刮风”,不能一刀切。一刮风就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四、抓好班子建设是推动工作前进的基本保证 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专门写了一条“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这是讲的全团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在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团省、市、区委和地(市)一级的班子建设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紧迫、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认真抓好。说它紧迫和重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从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看,要求共青团加紧培养、加快输送年轻的优秀干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几年,已经有许多团干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成为党政和经济工作中的骨干力量。这种“外流”是一种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得快、流得多,正说明我们共青团确实发挥了为党培养和输送干部的作用,说明我们的成绩大。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看待这个问题,认真把班子建设好,适应党的需要。 二是从当前共青团的工作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把班子建设好。要完成好《决定》所提出的任务,班子是决定因素。尤其是省、地级班子,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任务,把这两级班子建设好,才能更好地带动各级班子和基层团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从明年召开共青团全国代表会议来看,把班子建设好,也非常重要。明年第四季度开会,到那时如果各省、市、区团委的班子还不齐,那么,代表会议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要尽快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把省一级团委班子配齐、配好。在选配班子时,总的说,要注意积极主动提建议,扎扎实实做工作,保质保量选能人。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采取民主推荐,全面考核,注重真才实干,.要注意年龄上的梯形配备和知识上的合理构成。同时,要利用召开共青团全国代表会议的时机,把地(市)以及县级的团委班子配齐配好,保证有众多的后备干部实行新老交替。 抓好班子建设,要把提高团干部素质作为一项永久性的任务来抓。在经济改革时期,增强团干部的经济观念是当务之急。团干部要想很好地带领青年投身经济改革,不懂一点经济,没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肯定不行。只有懂得经济知识,掌握了解经济建设的全局与需要才能使团的工作富有成效。 抓好班子建设,还要切实加强班子的内部团结。团结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检验团组织有无战斗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发现,哪个地方机关风气正,团干部队伍有朝气、有干劲,工作活跃、成绩大,那个地方的班子肯定是齐心协力团结好。反之,如果班子内部不团结,互相扯皮,纠缠小事,尽搞无用功,能力就抵消了,各项工作肯定上不去。希望各级团委的每一个同志都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团结,加强团结,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