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历史责任 争做时代先锋 ——王兆国同志在命名华山抢险英雄集体 (1984年2月29日)
同志们,同学们: 在第三次“全民文明礼貌月”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在古城西安召开命名大会,授予华山抢险英雄集体以“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授予在抢险中表现突出的十一名学生以“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次命名表彰,对于鼓舞全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对于推动高等院校以至整个共青团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向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突击手称号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同学、西安体育学院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培养、教育他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陕西省委等各级党政领导、教师以及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个月前,发生在华山峭壁悬崖上的大学生抢救游人的英雄事迹,是一曲激动人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凯歌。华山抢险的英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闪光的答卷。他们的英雄作为,使秀丽的华山为之增辉,使亿万人民为之振奋!十个月来,华山抢险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城市、乡村、机关、学校、商店、军营,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华山抢险“是一件好事,大好事”。广大群众纷纷赞扬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不愧是张华的同学”,“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许多大学生听了华山抢险事迹报告后激动地说:“第四军医大的同学干得好,如果今后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象他们那样干!”这说明,华山抢险的重大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身,它所展示出来的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崭新精神风貌,对于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为什么华山抢险的英雄事迹在整个社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因为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的模范行动体现了中国青年崇高的革命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英勇献身,这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在敌人的铡刀下视死如归的刘胡兰、甘愿为人民烧炭而献身的张思德、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以及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雷锋、王杰、欧阳海、向秀丽、张华、张海迪、朱伯儒等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凭着这种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而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尊敬。参加华山抢险的同学们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抢救伤员、保护群众,也正是由于他们具有这种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再现,看到了党所培育出来的中国青年运动光荣传统的发扬光大。人们赞颂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还因为这个集体是在紧急关头为着共同的目标自动组织起来的英雄群体。在突如其来的险情面前,在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首先站出来,组织群众,排除险情。没有命令,没有号召,没有统一指挥,但所有在场的人都以高度的自觉性行动起来,紧张而有秩序地参加抢险战斗,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奋不顾身的战斗集体。这种可贵的自觉性,体现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时时刻刻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与人民血肉相联的浓厚情谊,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对那种离开人民需要、离开社会实践的所谓的“个人价值”观的有力批判。人们钦佩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还因为在抢险战斗中不仅显示了共产主义思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无比威力,也显示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巨大作用。在抢险过程中,第四军医大学的同学们实践了“人民送我上大学,我学知识献人民”的诺言,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伤亡,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如果说,在当年“智取华山”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战士凭着惊人的胆略、杰出的智慧攻下了险关要隘的话,那么,在华山抢险战斗中,为人民献身的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相结合,则是促成抢险英雄做出贡献的重要因素。总之,华山抢险的英雄事迹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教益,我们每一个革命青年、共青团员和团的干部都可以从他们的英雄行为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进一步激发跟着党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同志们,继张华之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又涌现出了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这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和部队院校的光荣,也是全国两亿五千万青年和一百万大学生的光荣。可以说,他们的出现,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百万大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道德风貌焕然一新的明显标志和生动例证。人们高兴地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他们通过认真的比较和思索,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道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重新焕发出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情;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政治,拥护改革,立志为四化大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渴求知识,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社会公德,开创一代新风。在党和人民致力于消除“十年内乱”积弊、中兴祖国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大学生响亮地喊出了实现四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充满时代气息和进取精神的口号,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张华、邵小莉、刘文彦、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等先进典型的出现,充分说明这一代大学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尽管大学生队伍中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本质和主流,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可克服的。应该看到,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固然有可能使青年人产生迷惘甚至堕落;但真、善、美的东西更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向往和追求,启发他们的觉悟,激励他们奋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党的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我国的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能够不断成进步。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我们学习华山抢险英雄最根本是要学习他们的什么呢?就是要学习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地担当起为党、为人民做贡献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要肩负历史责任,争做时代先锋。这就是党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百万大学生引以自豪的志向!大家清楚地看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要靠全国亿万人民包括青年一代坚韧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而大学生将是建设大军中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人材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在过去,没有知识和知识分子,就没有革命胜利的话,那么,在今天,没有知识和知识分子,就没有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党正是从这种战略高度来看待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努力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强大舆论。大学生是干部队伍的后备军,是科学家的预备队,是四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是国家各条战线未来的骨干人材。大学生政治觉悟的高低、道德品质的优劣、历史责任感的强弱、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寡,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这对于我们这个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专业人材比较缺乏的大国,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十分清楚的道理。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率先奋起,走在时代的前列,勇敢地担负起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要肩负历史重任,争做时代先锋,就要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做党的事业的坚定继承者。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我们所要树立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人类最科学、最崇高的信念。它包括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对当前所进行的四化建设这个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和决心。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我们的人生才有正确的目标,我们对未来才能充满信心,我们才能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并不断地把它推向新的胜利。当然,共产主义信念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几年来,许多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学习历史,通过对各种“主义”、“学说”的比较和鉴别,纠正了思想上的偏颇和迷误,真正认清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对四化建设的信心。我们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认清历史发展规律,与党同心同德,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做坚定的、清醒的、有作为的革命者。 要肩负历史重任,争做时代先锋,就要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做文化科学高峰的勇敢攀登者。我们要在本世纪末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需要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涌现出千千万万具有专门知识、精通本行业务的建设人才,以迎接世界范围的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这样的一种紧迫感。时刻不要忘记,在目前国家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能上大学的毕竞只是同龄人中的很少一部分。带上闪光的大学校徽,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特别珍惜党和国家为大学生创造的优越的学习条件,珍惜人民群众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珍惜每一点宝贵的时光,集中精力,孜孜以求,勤奋学习,一丝不苟。永不满足地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为将来直接投身四化建设做好必要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肩负历史重任、争做时代先锋,还要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志向,做四化建设的英勇实践者。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实现四化,既是代表亿万人民根本利益、为亿万人民造福的事业,也是需要亿万人民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之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毫无逊色。在这里,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指手划脚的议论、观望等待的态度,而是扎扎实实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社会主义的大厦起自于一木一石、一砖一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因此。每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有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志向,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甘于做平凡小事的品德;不仅要有高昂的热情,还要有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敢于献身的精神。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奔赴边疆,开恳荒原,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比之自己前辈更崇高的志向,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无愧于前人的伟大贡献。一切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学生,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举。英勇开拓,锐意创新,胸怀全局,志在四方,加入到向四化行军的伟大行列中,让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块土地,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全面振兴! 同学们。我们相信,在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一定能够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开拓进取的一代,大有作为的一代,一定能够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让历史作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无愧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