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批转团中央青工部
《创力、集体企业为安置待业青年
闯新路》的调查报告
(1982年5月18日)
共青团中央通知:
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牵联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安定团结,是各级团组织应该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共青团天津市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与市妇联、市知青办公室合办“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在安置和教育待业青年方面创造了经验。现将团中央青工部关于《创办集体企业为安置待业青年闯新路》的调查报告发给你们,供参考。
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是一个由待业青年组成的、新兴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一年来,他们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兴办和扶持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工商企业二十六个,安置待业青年近两千名,盈利近百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初步积累了一些办企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他们的经验,为团组织协助党和政府安置、教育待业青年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展示了集体企业在安置待业青年、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光明前景。
一、把思想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共青团组织协助党和政府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去年,天津市除计划内招工以外,尚有十六万青年有待安置,其中有不少人上山下乡多年,有子女拖累,生活遇到困难,有的看不到出路思想苦闷。各级党团组织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曾收到一些效果,但由于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使许多青年思想上出现反复。这使团干部们感到,教育与安置是解决待业青年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思想教育同解决青年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巩固、扎实的效果,而团组织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创办一些集体企业进行尝试是有益的。
团组织办企业的问题提出以后,团干部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担心办企业会削弱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共青团搞经济是不务正业。团市委经过多次讨论,统一了认识。他们认为:城镇青年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安定团结和四化前途。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应当为党分忧,尽己所能,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的活跃,就业渠道增多,团的组织完全可以在创办集体企业方面趟出一条路子,从而发掘蕴藏在待业青年中的巨大潜力,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决定由市青联、妇联、知青办公室合办“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团市委确定一名书记兼任公司董事长,抽出一名常委和两名干部参加公司的日常工作。经过一段紧张的筹建,这个新型的公司于去年四月四日正式开业了。
实业公司建立后,注意从解决社会的疑难问题入手,坚持把家庭生活困难和回城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特别是女青年作为安置重点,还注意吸收那些曾经失足、已有悔改表现的青年。因而,在社会上和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起到了安置一个、教育一片的积极作用。现已安置的青年中,百分之三十为家庭特困和年龄较大的下乡青年,女青年的比例占百分之七十三。红桥区有一位待业女青年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对前途失去信心,想投河自尽,幸被过路人救起。实业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为她安排工作,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许多家庭生活困难的青年,就业前在社会上受歧视,生活上无依靠,就业后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他们说,团组织为青年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我们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摸索一条发展集体企业的新路子
实业公司创建以后,首先面临着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的调整、站稳脚跟、谋求发展这个严峻的课题。公司的同志们认为,创办集体企业不是要使国家背上包袱,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和发展。那种靠照顾、吃偏饭的做法,只能存在一时。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方针和经营管理措施时,他们认真学习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注重按经济规律办事,把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作为奋斗目标。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框框,勇于创新路。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扬长避短,拾遗补缺,选准投资方向。公司从一开始就确定不轻易向大项目投资,而在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的小型企业上做文章。现已办起的厂店,从业人员少则十几人,多则七、八十人。这些企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市场上断档多年、本小利微、大企业不愿干的。如青联五金加工厂生产的寸钉、制鞋用的小榔头等,在市场上很有销路。二是通过市场调查,避免与大企业抗衡和争原料。目前各企业生产的服装、塑料玩具、小五金等产品,原料都比较充足,不挤占国家计划,有不少是大工厂的边角余料。有些企业一旦遇到市场饱和或与大企业发生“撞车”的情况时,便迅速转产或发展其它花色品种,显示了“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商业网点则注意向城市边缘的新住宅区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群众生活上的困难,也避免了一窝蜂争做买卖的现象。截止到去年底统计,公司所属的二十多个工商企业都站稳了脚跟,取得了比较可观的盈利。
(二)灵活经营,加强管理,讲求经济效益。面对场地紧张、资金缺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实业公司采用合同制的形式,创办企业不强求一致,既有自营、扶持的,也有同国营企业、街道、学校和社队联营的,本着“合者两利”的原则,实行利润分成,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困难。公司对企业扶而不包,管而不死,使每个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发展资金。对于没有场地条件的企业,实业公司因陋就简地建立了集中指导、分散加工的收购管理站。管理形式的灵活多样,刺激了生产经营的竞争兴旺。各个工厂、商店注重在创名牌产品、恢复传统经营上下功夫。滨海冷热饮食部恢复了断档多年的“鲜货三德”、“奶油木斯”等冷食,青联工艺美术社生产的手绘真丝围巾、衬衣,都受到顾客的欢迎。
(三)选贤任能,积极培训,开发青年的智力资源。实业公司的同志们十分重视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工作。第一,他们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原则。公司筹建时,在报上登了广告,选用了一些有技术专长的青年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工商业者,如“狗不理”包子铺名师的嫡孙和手绘花边老艺人,也都被实业公司聘用。第二,凡要求在公司就业的待业青年,须经过审查、面谈、考试,并试用三个月,合格者方能转正,杜绝了以往走后门现象。第三,在安排管理人员的职务时,不论资排辈,能者为上,特别注意发挥青年管理人员的作用。目前天昆早点部、滨海冷热饮食部、综合服务队的经理,都由青年来担任。第四,能上能下,有进有出,应聘人员须同公司签订协议。受聘者如自感不能胜任,可以提出辞职,对于个别违犯店规厂纪而又屡教不改的坚决除名。第五,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青年职业技术培训部,开办了电视机维修、理发女活和财会三个班,聘请电视研究所的工程师和市特级理发师担任教员,招收了一百二十名待业青年学习半年到一年。学员毕业后不包分配,公司从中择优录用。
(四)实行按劳分配,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政策,鼓励技术强、劳动好的工人,各企业普遍采取基本工资定的低一些,加上计件和超额提成奖励的浮动工资制。企业盈利,人人有利;企业亏损,人人有份。青年工人每月收入一般三、四十元,多的可达六、七十元。分配上的合理,调动了青年的劳动热情,避免了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三、让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企业深深扎根
团组织办企业,不仅要着眼于解决青年的物质生活问题,而且要努力把青年培养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实业公司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了这一宗旨,把对青年的安置与教育看作二位一体的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业公司的同志们深深认识到,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兴办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非要有一股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可。他们一方面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抓好“热爱、安心集体企业”的教育,引导青年以主人翁的姿态,用艰苦的劳动,创造企业的光明前途和个人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把兴办企业的过程,看作是对青年进行艰苦奋斗、主人翁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带领青年在实践中起作用、受教育,让“艰苦创业”四个字在每个青年心中深深扎根。新建的河西区小海地居民区,有各种配套的服务设施,因地处偏僻,国营职工不愿来,虽竣工半年有余,商店却迟迟不能开业,群众生活十分不便。实业公司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承担了小海地的商业服务工作。他们因陋就简,日夜奋战,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使一个百货商场、一个综合副食店、一个早点部相继开业,每月营业额七、八万元,基本满足了这一带上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为了早一天开业,天昆早点部的青年在电力部门送电的当晚,马上安装设备,和面粉、磨豆浆、擦洗桌凳,干了个通宵。翌日清晨,便开店为顾客服务了。曲江路副食店的青年为了方便顾客,经常推着货车到居民点送货。冬季天寒地冻,有的青年手脚冻肿了,仍然热情很高。他们还坚持为四十多户烈军属、困难户上门服务,受到群众的赞扬。青年们通过办企业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创业艰难,企业的一分一厘来之不易。青年针织厂当年投产当年就盈利八万元,除了他们在生产经营上比较灵活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勤俭节约:工厂的垃圾费每月要花十元,办公室的同志们自己承担了;工人的围裙也是用包原料的粗布做的。青年们还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零线头,织成围巾、脖套等小产品。
艰苦创业的思想之所以能在企业扎根,与公司机关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公司建立以来,经理室始终设在简易房内,每次经营部来货,上至经理下至工作人员,都来参加卸车,不雇临时工;办公用品上他们精打细算,除购买了一个小保险柜、借了几张旧办公桌外,能节省的尽量不买,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皮包公司”。公司管理机构兵精政简,脱产的管理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四,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百分之十八的要求。他们凭着对事业的责任感,不怕吃苦,雷厉风行,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经理赵树华、副经理尹金祥是较年轻的团干部,他们认真钻研经济管理,拜能者为师,被老工商业者称为“业务纯熟、精明强干的经理”。
艰苦创业奠定了公司的物质基础,青年们的收入普遍提高,有的甚至高于全民企业的职工。青年们更加安心,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了希望,绝大多数的青年表示招工不走。公司还正式颁发了工作证,青年们领到工作证后,兴奋地说:“我们成了正式工人了!”
四、依靠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一个以待业青年为主体的集体企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能够发展到具有几十家工商企业的规模,他们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体会,就是主动争取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支持,各个群众团体拧成一股绳,协同作战,攻克难关。
实业公司在创建初期遇到资金、房产、货源等重重困难。他们把这一情况向市委和市政府作了汇报以后,市政府召集了各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知青安置费中拨出二百七十万元的资金,无息贷给实业公司,规定五年之后偿还,并疏通了货源渠道。针对商业网点场地不足的问题,市长胡启立亲自去小海地视察,看到几千平米的商业场地长期闲置,决定谁能干让谁来干,批给了实业公司,安置了当地的待业青年二百多名。实业公司还坚持定期召开董事会,聘请政府各主管部门负责人作为董事参加会议,在工作上给予指导,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创办实业公司的过程中,市青联和市妇联、市知青办等几个单位注意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特长。市青年联合会通过海外的青联委员同香港的“向荣纸制品厂”建立了业务联系,市妇联协助筹办了一个手绣加工厂,安置了近百名女青年就业。市工商联还推荐了许多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参加实业公司的工作,现已有几十名工商业者担任了业务方面的领导工作。公司的同志们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干部、群众的献计献策,也总是认真听取,积极采纳,使公司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义务参谋网。
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创建一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在集体企业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怎样继续扩大就业面,安置更多的青年就业,等等。公司的同志们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开创一个新局面。今年计划新建工商企业二十个,再安置待业青年三千人,实现利润二百万元,为解决城镇青年就业、促进安定团结、繁荣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