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批转共青团中央
《关于武汉市加强青少年教育活跃
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的报告》

(1980年6月3日)

 

中共中央指示:

  共青团中央的这个报告很好,很重要,现转发各地参考。

  开展有益的、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对于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四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都要象武汉市委那样,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的孩子,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为了教育青少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活动阵地作为一项事业来办。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艰苦奋斗,挖掘潜力,因陋就简,着重在基层建立起分散的、小形的活动阵地。同时,国家要把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以必要的支持。原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至今仍被占用的,应该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督促占用单位,尽可能抓紧退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武汉市委把加强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打了一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总体战。他们一方面狠抓拆散犯罪团伙,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工作。全市组成四千多个帮教小组,对六千二百二十九名违法青少年进行耐心教育,已有五千零二十八名有了转变,占百分之八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共青团,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吸引、教育青少年。目前,全市已建各种青少年活动场所三千一百零八所,室内面积九万二千四百平方米,有图书一百九十二万多种,电视机三千四百九十四台,活动阵地的数量、使用面积和设施器材,都超过了文化革命前的最高水平。区、街、居委会三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已经初步形成了“网”,工厂、农村的青年之家,也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一支比较稳定的办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专职和兼职辅导员队伍基本形成。全市青少年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正向着群众化、经常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和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促进了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风尚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刑事犯罪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四十一,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百分之六十二。其中青少年犯罪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六,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了百分之六十。

  四月上旬,共青团中央在武汉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武汉市的经验。现将他们的主要经验和我们的意见报告如下:

 

全社会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着想 

  武汉市青少年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是在去年大张旗鼓地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些年来,社会风气不好,部分青少年违法乱纪,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当中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的,它涉及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活动场所严重不足,业余生活单调、枯燥。文化革命前,武汉市街道青少年活动阵地有近千所,室内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经过林彪、“四人帮”十年浩劫,青少年活动阵地几乎被占光了,去年上半年,街道单独用于青少年活动的阵地仅剩下两所。青年工人下班后无处去,中小学生放学后没有地方玩,有的就在街头闲逛,无事生非,沾染不良习气,拉帮结伙,聚众斗殴,甚至把犯罪活动当成儿戏。由于对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缺乏正确引导,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流氓无产者阶级的思想乘虚而入,少数青少年深受坏书、坏歌和一些外国电影中不良镜头的影响和毒害。大量事实说明,开展青少年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决不仅仅是“跳跳蹦蹦”、“玩玩闹闹”的小事,它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争夺青少年的斗争、转变社会风气、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

  武汉市委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他们认为,尽管目前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拿少量的钱办活动阵地,把青少年吸引住、教育好,是直接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事。我们在这方面花点钱,结果就可以在办青少年劳教所方面少花很多钱。他们把青少年的教育设施、活动阵地列入市区建设规划,尽量挤点钱为青少年建阵地;督促有关部门尽快退还所占用的青少年活动阵地;要求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多为青少年创作一些文艺、科普、美术等作品,为青少年提供较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还利用报纸、电台、幻灯等宣传工具大造舆论,要求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广开门路办阵地

  武汉市的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广开门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督促有关单位退一批。文化大革命中武汉市原有的青少年之家,有的成了街道工厂的车间,有的变为居民宿舍或单位的办公室。各级党委和政府出面做工作,妥善解决具体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迅速退还所占用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到去年年底,被占用的活动场所多数已退还。如江汉公园电影院楼下大厅,文化革命前是江汉区青少年俱乐涪,去年六月,区委书记亲自出面做工作,动员有关单位退出占用的场地,不到一个月,这个青少年俱乐部便恢复起来了。区委一带头,街道和居委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退还了青少年之家六十二所。

  二、有关单位合办一批。目前国家财力有限,一时还没有条件单独建立青少年之家的地方,就采取几家合办的办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场所。武汉市有不少街道和居委会,与文化站(室)合办了青少年之家,一个阵地,两块牌子,一室多用。中午、晚上和节假日对青少年开放,青少年上学时,居委会在这里组织居民学习、开会。群众称赞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好办法。目前,用这种形式合办的青少年之家全市有五百多处。

  三、发动青年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办一批。青少年办活动阵地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地方团组织发动青年自力更生,广开财路,因陋就简,办起了一批青年之家。武昌县的团员、青年改造荒湖种水稻,开垦荒地种芝麻,养鱼种藕采莲籽,田边地角种蓖麻,去年自筹经费三万五千三百多元,办起了五十六个青年之家,九十八个图书室,购买了六部电视机和各种文体用品,青年们学习有资料,活动有阵地,娱乐有器材,业余生活逐步地活跃起来。

  四、挖掘潜力因陋就简发展一批。为了培养教育青少年,许多单位注意挖掘现有房屋的潜力,想方设法,挤办公室,腾仓库,利用地下室、公议室,办起了青少年之家。(石乔)口区汉水桥街党委书记带领全街干部参加劳动,把一间八十平方米的旧仓库腾出来,打扫干净,办起了街道青少年之家。江岸车辆厂机动车间主任把办公桌搬到统计员办公室,将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做青年之家。在街道和农村里,还有些私人的旧房子暂时无人居住,居委会和团支部出面,花点钱把房子租下来,稍加修整,办成图书室、游艺室。

  五、动员辖区的大单位援建一批。一些大企业、领导机关、大专院校,投入少量的人力、物力为其职工居住集中的居委会建立活动阵地和提供设施,使职工子女和附近青少年能够来这里参加活动。所建的活动场所,产权属单位,使用权属居委会。武昌区珞珈山街党委书记亲自登门走访辖区内的四十五个大单位,宣传中央[79]58号文件精神及市委和区委要求,介绍青少年业余生活状况,动员这些单位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目前除三个单位正在筹建外,四十二个单位都办起了青少年之家,室内活动面积达三千七百七十平方米。

  六、政府拨款新建一批。去年以来,四个城区和二十四条街道,拨款三十二万八千元,用于活动阵地的建设和添置设施。

 

把业余、课余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办 

  武汉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们在抓好青少年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学习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八小时之外业余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街道是群众生活的场所,也是青少年课余和业余学习、活动的基地。街道工作不仅要为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而且要为教育青少年服务,只抓前两个服务,不抓后一个服务,还不能完全解除职工们的后顾之忧,不利社会安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目前,街道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工作又恰恰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把街道工作的方针改变一下,从领导力量、管理体制、阵地设备等方面加以充实和改进,以适应培育一代新人的需要。武汉市在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业余、课余教育的一套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一支比较稳定的管理队伍。他们的作法是:第一,市、区、街三级都成立了青少年教育办公室,配备干部一百四十六名(市配三人,区配二至三人,街道配二人)。第二,从各区、街选配了三百零三名思想作风好,热爱青少年教育工作,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待业青年担任校外专职辅导员。由市财政拨款,每月发给二十元生活补助费。第三,每个青少年活动点配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多是退休老工人、老教师、街道工厂的青年工人和居委会积极分子,从街道工厂和活动阵地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经费,适当给予补助。第四,动员广大群众都来做教育青少年的工作。全市聘请了五千多名退休人员、居民干部和职工担任义务辅导员。这样,从市到区、街、居委会,从机构到人员,就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工作能够落实到基层,为广泛开展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和业余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青少年的业余、课余教育,文化革命前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好的作法。一九六四年周总理曾批准拨给全国十大城市两万名校外辅导员的编制,用于加强学生的校外教育。现在,全国青少年比文化革命前增加了一亿,各大、中城市均有十几万待业青年流散在街道、家庭。因此,业余、课余教育的工作量更大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建议:

  一、城市工作要把街道青少年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要建立区、街、居委会三级教育机构,要有专人管这方面的工作,要把学校、家庭、工厂、街道、公安以及群众团体的力量妥善组织起来,把青少年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需要帮助的青少年。

  二、从中、小学教师和干部队伍中,适当调配一部分适合做青少年教育的工作人员,充实到街道担任专职辅导员。他们的任务,一是帮助基层开展业余文体活动;二是组织和领导帮教小组,做后进青年的转化工作。这些人员应该享受学校教师和基层政工人员同等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做出成绩者应受到表扬和奖励。

  三、各级政府要把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和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随着生产的发展,这方面的投资应该逐步有所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