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
关于组织学习《敬告父母们不要贻误
子女前途》一文的联合通知
(1979年5月30日)
《中国青年报》四月二十一日社论《敬告父母们不要贻误子女前途》写得很好。这篇社论提到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干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团组织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这篇社论,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地教育部门应将《敬告父母们不要贻误子女前途》一文尽快列为中学语文课的补充教材,各校应密切结合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这一课学好讲好。
二、妇女干部、团干部、政治工作干部和学校干部应把这篇社论列为必读材料,认真领会社论的意义和精神,并做到身体力行。
三、《中国妇女》、《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人民教育》应抓住这个题目,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并建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给予适当报道,以期在各方面配合下,把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歪风加以扭转。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在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干部要起模范作用。
四、各地在学习、宣传这篇社论中的情况、问题和经验,望及时告诉我们。
附:
敬告父母们不要贻误子女前途
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子女。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我们的孩子是革命的后代,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疼爱!这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一种是爱子又教子,让自己的子女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经受各种锻炼和考验,使他们了解人民的疾苦,体会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增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这样,才是真正的疼爱,才能造就大有出息的革命后代。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就是这样做的。毛主席四十年代把儿子毛岸英送到农村劳动,向农民学习,五十年代又支持岸英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最后英勇牺牲。周总理要求自己最喜爱的侄女周秉建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他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这一条路。”董老写下了“我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的诗句,欢送小儿子董良翮到河北农村去。陈毅同志也教育儿子“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
还有另一种态度,就是一味地让子女吃好的、穿好的,尽量给子女以舒适的环境和条件,让子女守在自己的身边,认为这样就是疼爱。至于自己的子女能不能到个革命的好后代,却不去操心,结果使子女滋长骄娇二气,吃不了苦,受不得挫折,没有实际的能耐。
很早以前,古人就总结造就人材的经验。孟子说:要使一个人能够担当重大的任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然而封建阶级的某些教育方法,仍然有借鉴的价值。“院子里(足留)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成栋梁材”。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有根据的。古今中外,一些有杰出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经过艰苦的磨炼和考验。唐代大诗人杜甫不屈服于李林甫、杨国忠这帮欺上压下的奸臣,结果连做微小的谏官也被革职,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穷困的生活没有挫伤他的意志,倒是成了杜诗丰富内容的源泉。鲁迅先生因为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政治上生活上都受到迫害,他不屈不挠地坚持战斗,使自己从一个进化论者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被誉为“发明之王”的美国大科学家爱迪生,从小家里很穷,做过报童,曾被车长打聋了一个耳朵。可是他孜孜不倦地搞科研,发明了电灯。到他去世,他搞的发明创造已经超过一千种。
甚至少数较有远见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是让子女出去经霜傲雪,闯出自己的生活道路来。破格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得知他儿子放弃许多生活上的权利参加空军部队后,提议全家为这个儿子干杯:“他是我们家中第一个人对美国所受的威胁加以严肃而清醒的考虑,而毅然去投军的。我们都为他感到光荣。”当然,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这种事例都是个别人的行动,普遍的现象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母权势越大,钱财越多,子女越骄奢淫逸,胡作非为,最后完蛋了事。
无产阶级以及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所有剥削阶级迥然不同,肩负着创造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民主革命胜利之日,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之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方兴未艾。它的接班人也必须一代胜过一代。过去,在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大搞三大革命运动的日子里,党锻炼和造就了大批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使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把青年的培养教育与锻炼,同国家民族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干部子弟。绝大多数干部子弟是好的。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干部子弟因为父母被关进“牛棚”,横遭迫害,严峻的事实使这些青年看清了林彪、“四人帮”摧残革命老干部、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行径,于是毅然走向生活,深入群众,使自己的脉搏和人民群众的脉搏跳动在一起,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许多干部子弟,或者在反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冲锋在前,或者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或者在最近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为祖国和人民立了功劳。他们在斗争和考验中茁壮地成长起来。可是有些同志,包括一些粉碎“四人帮”后恢复职务和工作的同志,却把已经去农村、基层、边远地区的子女一个一个全都弄回大城市,弄回自己身边。为什么不能让有些子女继续在艰苦的岗位上开花结果,为人民创业立功呢?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当然不准许搞封建世袭那套名堂。但世袭制度思想的残余,却竟还在某些同志的头脑里作祟。他们总想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子女安排一个舒适的小天地。这里,我们不由得记起周总理曾经用清朝贵胄子弟(即八旗子弟)的故事,谆谆告诫干部子弟:这些贵胄都是立有战功的清朝开国功臣,自小骑马射箭,能征善战,以后带兵灭了明朝,建立起清朝帝国。可是到八旗子弟就不行了,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不骑马了,要坐轿,整天提着鸟笼子东游西窜,游手好闲,坐吃俸禄,不劳而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堕落成了一群腐败无能的大烟鬼。后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他们束手无策,一败涂地,屈膝投降,最后丢了天下。周总理这段话今天读来还是那样亲切,对干部子弟和疼爱子女的革命干部,都很有教益。
现在我国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林彪、“四人帮”横行,耽误了我们十年大好时光,拉大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克服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古老的大地焕发绚丽的青春。最终完成这个任务,还是要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培育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革命道路总是崎岖曲折的,只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才能受到锻炼,适应革命的需要。广大青年要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当年早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革命干部,要教育子女继承和发扬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自觉地抵制特殊化作风。如果一定要说干部子弟有什么特殊,那就应该象周总理教导的这样:“你们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通过不合法途径把子女调回城市,安排称心如意的工作,只能使子女磨灭革命意志,助长特殊化思想,看似爱,实是害,既贻误子女前途,又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给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我们热忱地希望父母们,特别是身为革命干部的父母们发扬光荣传统,疼爱子女要以革命利益为重,支持他们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哪里需要就到那里去;教育他们永远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四化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这是子女们的前途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