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0条微博,两天一篇小稿,四天一篇大稿,六天一篇特大稿,与《中国青年报》记者一起写稿……这是2011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刘君萍的“大运生活”。
经过网络报名、推荐、连署、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评审等层层筛选,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刘君萍成为来自全国各地100名大学生记者中的一员。昨天,面对记者的采访,09级新闻系学生刘君萍回忆了那令她难忘的20天。
曾经30个小时没合眼
8月10日,她只身一人,拖着行李,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踏上前往鹏城的路。12日,大运会正式开幕,而她,也开始了忙碌的报道工作。
“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刘君萍笑着说。13日,她开始了为期4天的竞技体操项目采访;16日,又开始了对田径比赛的采访。每天早晨7、8点就得到比赛现场,作为田径小分队的队长,她每天晚上还得给7个组员开选题会,直到凌晨2、3点。
《深圳人的大运会选择题》是由刘君萍主笔的一篇社会深度报道,她从平民化的角度出发,报道深圳人对大运会的看法。为了完成这篇报道,她和她的两位伙伴在完成了赛事采访后,便开始游走在深圳街头:采访大屏幕下的民工、打扫卫生的阿姨、捡垃圾的大爷、出租车司机等市民。最终,在20日凌晨5点完成了这篇3000多字的报道。“因为熬夜太多,有些力不从心,后面草草结尾了。”刘君萍遗憾地说。
《一起大运报》是由100名注册大学生记者在大运活动最后推出的点睛收尾之笔,共28个版面,其中倾注了刘君萍的心血。她主要负责美编工作,“足迹版”和“发现版”是她独立完成的,此外,她还帮助编排了10个版面。23日,《一起大运报》终于印刷出厂,而这背后,是她30个小时没合眼的艰辛。
蓝色记者证带来的职业状态
大运会记者证是刘君萍的宝贝,提到它,她总是很兴奋。这张蓝色的证件牌赋予了她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佩戴着它,你会觉得你不是大学生,就是一名真正的记者,它让我离职业状态更近一步。”
《绿灯信号出意外,中国体操选手杨胜超单杠得零分》这篇文章的选题出自刘君萍。谈到那天的经历,她仍记忆犹新。
8月14日晚,深圳宝安体育场正在进行体操男团比赛,中国选手杨胜超第三个出场。在完成动作后,电子屏幕显示的分数竟是“0”!刘君萍立马发现了这个爆点。“我当时想,这绝对是个新闻点!”于是,比赛一结束,她第一时间冲到媒体采访区采访到了体操队队长王冠寅。随后,她又找到指导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当时很兴奋,老师也很兴奋。”然而,此时已经晚上9点了,离截稿时间10点只有1个小时。于是,在1分钟分工完成后,刘君萍回到文字记者工作间,深呼吸三口气,在最短的时间内还原场景及写下对王冠寅的采访。指导老师则去找裁判员和教练员核对信息。终于,在10点之前完成了这篇稿子。刘君萍认为这是她在大运会期间最兴奋的事,“是因为我而发现了这个只有两家媒体报道的选题,呵呵。”她接着说,“从这天起,我学会了怎样做体育新闻,当时的职业状态,现在想起还是很兴奋。”她看了看桌上那张“洋气”的记者证。
大运会是刘君萍第一次参加大型赛事的报道,从第一天的迷茫不知所措,到之后的进入职业状态,这张蓝色的证明引导着她。《中国青年报》带队老师蔡华丽曾对他们说:“不论你们是大学生还是校媒负责人,你们佩戴着这个证,你们就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在你身上要有职业记者的状态和素养。”这句话对她来说受益匪浅。
去年,刘君萍曾在一篇文章《为梦想而战》中发出“‘大运会’会带来什么惊喜?”的疑问,今年,她找到了答案——拿到了这张真正的记者证。
最感动的是收获了一段友谊
8月23日,经过12天的激烈角逐,大运会落下帷幕。100名大运会注册记者并没有参加闭幕式,对于他们来说,这场“闭幕”来得太快。
30日晚,是属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大学生记者的狂欢夜。他们在居住的酒店的舞蹈大厅里唱《朋友》、《一路顺风》,每个人互相拥抱,互相祝福,眼泪顺着脸颊直流……大家曾经是战友,一起为大运奋战,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种友谊不言而喻。直到现在,他们仍每天联系问候,给遥远的朋友送去关心。“去年,我们培训分开时说的是‘明年,深圳见’,今年分开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了。”刘君萍难过地说。
大运会,让刘君萍体会到了真正的职业状态,也让她觉得做纸媒更应该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报道新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她心中滋长开来。她仿佛已经习惯了拖着行李去采访的生活。回到校园,让行李安安静静地躺在柜子里,她有些不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