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海玉树地震死难者的哀悼已有些日子,金军的“校园赈灾文艺巡演”计划仍停在策划书阶段。这并不影响他为实现计划继续努力。在校党委副书记办公室里,他指着策划书上的条目,向鹿明副书记解释每个细节的可行性。在校园小道上,他拦住校领导,竭力向他们阐释“文艺义演与赈灾报国”的意义。
春天的合肥花香四溢。中国科技大学校园绿柳成荫。在高校密度并不高的这座安徽省会城市,科大有着同城其他高校艳羡的优势,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常被外校师生视为榜样。
超常学生的“超常教育”
在夹着书本,行色匆匆,穿梭于图书馆与教学楼间的莘莘学子中,金军的面孔略显稚嫩。毕竟,刚读完高二就来上大学的他,从年龄来说仍是少年。
在一个被冠以“少年班”名字的学院里,去年,金军和他221名同学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接受一般同龄者难以企及的“超常教育”。
正因此,校外一些人认为金军他们是“天才”、“神童”和“未来的科学家”。他们据此推断:“少年班”学生多是行为与常人迥异的“书呆子”,或自理能力极差的“娃娃大学生”。
金军不以为然:书呆子会像我这样策划这个“吃力不一定讨好”的“赈灾义演”吗?
在科大东区校园,一幢掩映于绿林间的建筑物里,数百名金军这样被认为可培养成“国家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孩子集中在这里,进行不同于一般大学教育的学习研究。
他们拥有很多其他学生难以拥有的资源和权利:可自由选择感兴趣专业,可在大学毕业时获得多个学士学位;大学阶段即可能参与硕士生导师的课题;可能因为某项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对话……
一个科大少年班学生说:上海交大与上海很近,但中国科大与纽约很近。
这样的“超常教育”实验可追溯到30多年前。1978年,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张亚勤、13岁的宁铂都因“智力超常”来到这里。从那年开始,中国科大少年班教育延续至今。
中国科大官方统计显示,到2008年,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招生总数达1220人,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前16届毕业生590人中,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IT领域,到国际学术前沿、工商、金融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