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级的部署,最近几天该是社区团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小李出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时候了,他却一点儿头绪都没有,“促进外来务工青年融入这块儿‘啃’不下来。”
小李所在的社区有工业企业,有商场、菜场、房屋中介、私营小店。二三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撑,外来务工青年“多得很”,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为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但如果硬要说以团组织之力能为外来务工青年融入当地做些什么的话,小李觉得“实在有些牵强”。
“外来务工青年最缺房子、票子,最想让孩子在城里读书,这些解决得了吗?”他打电话找朋友诉苦,“团组织没钱没权的,能做什么?”有人告诉他,可以找志愿者,搞个仪式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献爱心;可以把企业员工培训拿来“为我所用”;可以到社保局培训里“掺和一脚”,挂上团组织的牌子,等等。
如果采纳上述建议,年底时,小李基本不需要操作任何具体事务,只要“负责编”就行。
在促进外来务工青年社会融入问题上,很多基层团干部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上海市奉贤区的团干部也有过这种困惑,他们的选择是——找准“切入点”,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婚恋交友成为最高效“切入点”
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反而能让对方惦记很久。这种花钱少、费时少、却效果很好的“小事儿”,倘若“力所能及”的话,就正是最适合团组织干的事儿。
一次成功的操作案例非“青年志愿者行动”莫属。北京奥运会上“鸟巢一代”的崛起不仅为大型赛会服务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还将“志愿者”三个字深深烙在了当代青年的心中。但在促进外来务工青年融入的问题上,青年志愿者发挥的作用似乎并不大,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补补课、教外来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这些都不能成为决定一名外来务工青年“融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但“婚姻”可以。不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大城市,还是在宁波、苏州、无锡等外来务工青年聚集的二三线城市,几乎每一名记者采访过的未婚外来务工青年对于自己的去留问题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能在当地找到对象结婚就留下,否则早晚得回老家。
团奉贤区委副书记张征向旁人介绍团组织“来奉青年和谐融入计划”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交友”。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摆在眼前,叫人不得不信服“小事儿”的力量。
26岁的安徽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黄莎莎4年前之所以背井离乡只身到上海奉贤来当护士,除了因为“上海是大城市”外,还有一个听上去有点好笑的原因——医院承诺3年内会“搭建平台”帮助解决她的个人问题。
院方敢于作出上述“承诺”的底气,来自奉贤区团组织每年大大小小10余次的外来单身青年人才联谊活动。
“教育、卫生系统,很多单位、企业反映留不住人,跳槽的多数是外地人,回老家结婚的所占比例最高。”张征介绍,区级的“缘定贤城”活动每年有一两次,乡镇、社区、企业、学校之间团组织合作的交友活动是“主力”。
黄莎莎今年年初正式登记结婚,对象是在医院团委组织的包汤圆联谊会上认识的,是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医技人员。两人租住在医院附近一间两室一厅公寓内,“友情价”每月800元,最近正准备买房。
她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当年与自己一批进医院工作的15名安徽籍护士中,有5人辞职回老家结婚了。留在上海的10人均通过参加医院团委与其他系统团委组织的联谊活动找到“归宿”,其中5人已经结婚,对象包括医护人员、教师、工厂技术员等,“都打算留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