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被称作“农村版‘海归’”,她们的城市经验将改变后代的命运,也正改变着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态。然而,相应的注脚是,她们付出了最好年华的地方不再与她们相关——

iPhone女孩

西部农村的贫困母女。于全兴摄
直到两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在寻找那个在流水线上微笑的姑娘。
寻人线索少得可怜:这个穿着粉色工作服的女孩,可能是中国南方一条流水线上的质检工人,那里代工生产苹果公司的iPhone。在墨绿色的工作台旁,她向一个正在检测手机照相功能的同事笑起来。结果,这张照片被拍下,并忘了删除。
姑娘的笑容,和手机、电源线一起打包,远赴重洋,最终到达英国顾客马克的手里。他发现这张照片后,上传至网络,于是“iPhone女孩”的笑容迅速走红。有人开玩笑,说要考虑将自己新买的手机退回厂家,“因为我们的手机里没有这个女孩”。
一位英国撰稿人甚至在博客里写道:“iPhone只是抓住了她的笑容,但她的笑容却抓住了我的心。”
然而真实世界里,与她有关的讯息却是模糊一片。人们只知道,那是一名从湖南农村来到深圳的打工妹。
这是这个国家千千万万打工妹中绝少数被城市记住的面孔之一。按照一般的轨迹,像她这样的打工妹,在经过数年的城市劳作后,便会返回家乡。这基本上是一个常年受到忽视的群体,她们生长于农村,因为各种原因来到城市谋求生存,又因为各种原因从城市默默离开。她们的故事,大多简单到一句话就讲得完。
因此,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国情考察组的10名研究者在2008年设计“返乡打工妹状况考察”项目时,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社会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打工妹为什么回到家乡,也很少有人关注她们目前的生存状况。”中心顾问孟宪范说。
这个项目已于近期完成。几百个小时的访谈录音,讲述了一些人们原来并不了解的故事。孟宪范愿意将这些从城市回归乡村的女人们称作“农村版‘海归’”,“她们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载体,改变了自己,也正在具体地改变着我们的农村”。
怀里揣着个小兔子
变化最初是悄悄地从消费方式中透露讯息的。
“你第一个月工资怎么花?”这是社科院副研究员陈午晴为访谈所设计的180多道问题中最具意味的一个。
答案总是细微而具体。一个河南女孩买了衣服和零食,还有一本书,《人性的弱点》。宁夏女孩小静将首月工资用于支付衣服、化妆品、小灵通,“全部乱花了,把自己全副武装”。她们开始说普通话,养成新的卫生习惯。这种习惯将持续很久。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打工妹返乡后,甚至每周领着全家坐车到镇里,只为洗一周一次的热水澡。
这让孟宪范感觉到,“这些女孩子们大部分都很认同城市生活,新一代的女性农民工正希望将自己身上的农村符号洗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