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合肥,位于环城路一侧的安徽省徽京剧院剧场。
18岁的陈悦压过腿后,又开始了一天的艰苦训练,开嗓、毯子功(翻跟头)、把子功(刀枪),不到10分钟,身上的衣服便湿透了。
2006年开始,徽京剧院委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了首届38名大专班学生,陈悦便是其中一员。日前这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作为清一色的“90后”,最小的只有15岁。
12岁时,陈悦被喜爱戏曲的父母说服,通过选拔进入这届大专班。从新鲜到厌倦再到全身心地投入,陈悦和班上的所有孩子一样,在这个舞台上锤炼、成长。由于练习的是刀马旦,动作戏较多,受伤成了家常便饭。“最重的一次,摔断了左胳膊,养了两个月的伤。”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唱腔音域辽阔,注重集体表演,场面热烈。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由于普及程度不高,市场狭小,目前,徽剧表演在全国只有徽京剧院一家“独苗”,而该剧院两位国家第一批“非遗”传承人,都已经是60多岁的年龄。
对于这38名刚刚毕业的学生,徽京剧院院长许北雄给予了极高期望。“目前培养徽剧专业人才的院校非常少,大城市的戏曲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又很难留住,因此我们主动与省内艺术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徽剧接班人。在培养中,我们以京剧开门,由徽剧老艺术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他说,这一批年轻人的加入,使得徽京剧院形成了90、80、70、60的人才梯队。
不过,这批孩子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剧院的入院考试。由于有一定淘汰率,为了能够圆梦,不少孩子每天来剧院找老师补课,在没有空调的剧场内苦练近5个小时,男孩子干脆光了膀子,女孩子只能多喝水,“一早上就喝了4瓶水。”学员王雨喆说。
“我的梦想啊,是希望成为一名主角,希望以后能去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目前嘛,还是先要考进剧院。”由于练习接花枪时总是不顺手,老师要求陈悦上舞台去练,连续练了十几次之后,陈悦掌握了要领,笑着向记者展示。(记者朱磊 刘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