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玉在憧憬着未来。王虎摄
【镜头一】
每次训练,都像有什么东西咬噬她的骨骼,疼得浑身大汗淋漓,但想到未来的路,她咬牙坚持。起初,她每次只能训练10分钟,后来慢慢地延长到半小时,从腿部训练到双臂,再到腰部。在康复训练中,她的信心开始一点点增长。
2010年3月16日清早,在深圳富士康打工的湖北襄阳女孩田玉,从公司宿舍楼四楼纵身而下……那天,距她2月8日进入公司工作仅仅一个月零六天。
跳下的那一刻,她觉得生活里没有一件事是让她顺心的:工作不熟练,经常被线长批评;认识的朋友不在一个班组,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带来的钱全部花光了,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
幸运的是,田玉活了下来,但下身瘫痪,从此失去劳动能力。
在随后6个多月的治疗中,病床上的田玉开始反思:生活这么美好,自己这么年轻,今后的路还那么长,家乡还有年迈的父母……她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她说:“如果老天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另一种生活。”
回到家中,田玉为了尽快实现生活自理,开始主动进行自我康复训练。无法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她便在家自制简陋的装备进行康复锻炼。堂屋的门框成了她吊腿的支架,一个铁扣、一根吊绳、一根绷带,躺在轮椅上的田玉在母亲的帮助下将左腿吊起来,左右摆动……
让父亲田建党欣慰的是,经过近半年的锻炼和服药,女儿的胳膊明显有力气了,身体也能活动了;更让他欣慰的是,女儿脸上开始露出笑容了,女儿重获新生了。
【镜头二】
在用案板搭建的简易工作台上,母亲将剪裁好的布条递到田玉手中,然后由她用竹签子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编织成彩色布艺人字拖鞋。由于长期坐在轮椅上,时间久了,她便感到两手麻木,不得不过一会儿就甩甩手……
2010年12月,《深圳晚报》记者陈远忠、深圳海天出版社编辑涂俏为田玉带去了他们专程在香港淘到的关于制做手工布艺和拖鞋的书籍,鼓励她学习编织技艺自食其力。
在父亲田建党的帮助鼓励下,田玉开始照着书籍一点一点地学习编鞋技艺。刚开始学习时,田玉因为左手骨折,拿线不稳,每次穿一根线,往往都要重复十几遍才能成功。她不得不穿几下,便把左手放下,用右手轻轻地揉一下左手,接着再试……一次又一次,仅仅是穿一根针,都累得满头大汗。
2011年春节前,在田玉的不懈努力下,她的第一批“作品”终于“出炉”。虽然只有6双拖鞋,但耗费了她大半个月的时间。3月,田玉的第一批“作品”通过同事、朋友们的认购销售了出去,一共卖了300元。这也是田玉瘫痪后,第一次为家里带来收入。
4月6日,第一条关于“跳楼幸存者田玉编织拖鞋”的微博由《深圳晚报》记者黄娜率先发出,很快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并上演了2万人微博接力吆喝“田玉拖鞋”的传奇。次日中午,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田玉手工编织的彩色拖鞋”销售网页正式开通,短短5小时内,全部99双拖鞋就被订购一空。
【镜头三】
“田玉自立自强很不错!支持你,加油!”、“田玉,好样的!相信‘田玉拖鞋’会走得更长、更远!”……这些短信让田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身体残疾并不可怕,靠自己的双手,同样可以编出人生的精彩。
4月25日,“田玉拖鞋”的故事经襄阳本地媒体报道并在网络上转载后,再次引发关注。网友纷纷通过电话或网络购买“田玉拖鞋”,给予田玉鼓励和支持。不少市民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为田玉送上祝福和问候。一位热心市民在近20分钟的通话中,不断鼓励田玉要树立信心,同时祝愿“田玉拖鞋”越做越好。
社会各界的爱心暖流也源源不断地汇聚过来:襄阳市残联及时为田玉申报办理残疾证、为她送上拐杖和康复器械;老河口市政府发动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帮助田玉编织拖鞋;襄阳隆中对论坛的热心网友发起“帮田玉填写快递单,打包邮寄鞋子”的爱心活动……
5月4日,襄阳市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魏付友带领医护人员专门赶到田玉老家,在检查了田玉的身体状况后,还把她接到医院进行免费的系统康复治疗。
面对每天机械枯燥的康复治疗,田玉一脸阳光地说:“现在,康复锻炼每周要做6天,每天感觉都很累,但一想到政府和好心人的关心,我就充满了信心。”
目前,在社会各界关心下,编织“田玉拖鞋”的队伍已达10余人,销售“田玉拖鞋”700余双。田玉说:“我们会把鞋子做好、做漂亮,不能辜负了政府和好心人对我的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