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陈允广
作为儿子,他七年里只回过两次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作为丈夫,他没能在倾盆大雨之时帮助妻子用油毡盖住房顶漏雨的窟窿;
作为父亲,儿子生病时,他却在为争取贫困学生助学金奔忙……
而作为草原孩子的大哥哥,他却为他们争取教育基金,帮助他们实现了上学的梦想。
8年来,他冒着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翻山越岭、奔波募捐、家访学生,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走访了40多个嘎查村的400多名贫困学生,募集捐款45万元,帮助全旗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他是陈允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草原孩子的爱心大使。
【深度阅读】
草原孩子的爱心大使——陈允广
他是一名普通的80后大学生党员,一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0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他放弃了扎根城市的梦想,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的达茂旗。8年来,陈允广冒着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翻山越岭、奔波募捐、家访学生,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走访了40多个嘎查村的400多名贫困学生,募集捐款45万元,帮助全旗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大哥哥”,老人们称憨厚的他为“好后生”,人们称他为草原上的“爱心大使”。
“祖国培养了我,我要到西部去当志愿者”
陈允广出生于山东省郊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维持生活,他深感“上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1999年,陈允广考上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了凑齐6000元的学费,父母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跑了多少腿,最后,还是在老师、学校的帮助下申请的助学贷款和平日里的勤工俭学才算勉强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就业,陈允广凭着自己的学识和不怕苦的精神在西单的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了工作,远在老家的父母总算放了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陈允广的生活轨迹。2003年6月12日晚,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同志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作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讲座中号召“让我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的火焰在西部燃烧,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撒在祖国的每个角落”,年轻气盛的陈允广动心了,纪实片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失学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勾起了他童年的回忆,如果没有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也许自己的学业根本无法维持到现在,也和西部那些孩子一样面临失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祖国培养了我,现在我成了一名大学生了,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祖国,到西部去当志愿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啊!”想到这些,更坚定了他到西部去的信念。他不顾同学的质疑、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于2003年8月来到了达茂旗,开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我是志愿者,是党员,帮助贫困孩子付出再多也无悔”
初到达茂草原,陈允广被分配到旗纪检委服务,每月只有600元的生活补贴和服务地匹配的200元补助,他克服了陌生的环境、寒冷干燥的气候、语言饮食的差异等困难,和同事一起深入基层查办案件、帮助农牧民秋收、秋储。寂寞的时候,就仰望草原明朗的夜空,数星星,写诗歌、散文,排谴内心的孤独。每到一处查办案件,低矮的土房、简陋的布局、失学的孩子都深深地牵动着他的心:要帮帮他们,要让他们像我一样幸运,成为一名大学生,改变贫穷的现状。
2004年3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随同事到乌克中学下乡,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穿着破旧,神情茫然,一脸无助地站在那里,远远地望着他们,那天中午,陈允广得知,男孩今年上初一,母亲生他之后就一直生病,年迈的奶奶身体也时好时坏,妹妹上小学,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种地、打工挣钱维持,平时他和妹妹住校,回到家里要照顾母亲和奶奶,给妹妹做饭。回到宿舍里,陈允广认真地计算自己的每一笔开销:还助学贷款、吃饭、买日用品……微薄的工资除去开支所剩无几,但那男孩无助的眼神让他寝食不安,一到周末,他就一个人来到了乌克镇,找到了男孩的家,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留给了男孩,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从那一天开始,陈允广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走访和帮助贫困学生上。2004年8月,志愿服务期满后,他和同是志愿者的恋人通过考试留在了达茂旗,继续为帮助贫困学生努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