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从未离开过闽东小山城的福建寿宁县一中考生杨华,因用文言文写就的高考作文《士运论》得了满分而一鸣惊人。近日,在此间媒体的策划下,他首次来到省城福州,寻求被高校破格录取的可能性。
他特地用文言文写了《鉴才书》,向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四所名校来闽招生的老师自荐,但均被拒绝,因为“总分太低了”。
杨华的高考总分离福建省本科最低录取线还差43分。尽管他语文得了126分,但数学只考了49分,英语也才64分(满分均为150分)。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偏科太严重了”。
杨华的中考成绩还挺均衡:语文125分,数学126分,英语140分。可是,“到了高一,数学、英语就落下来了,因为我看了钱钟书、王小波、鲁迅、韩寒、梁实秋等人的作品之后,思想开始觉醒,觉得老师教给我们的多半是没用的知识”。他举例说,自己的英语老师曾经说过,工作后只和老外说过两句英语,一句是“Hello”,另一句是“Follow me”,还是到武夷山旅游时用上的。
于是,杨华一头钻进古书里,去汲取他自以为有用的知识。“《古文观止》翻烂了,《史记》读过4遍,通读过《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等。”他觉得,“读这些书很快乐,而且可以提高思想境界和对事物的判别能力”。当然,他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名著。而在他不喜欢的数学课上,他有时哼歌,有时甚至在数学考卷上写旧体诗。
杨华知道,自己如此偏科,将来很可能与大学无缘。他是个矛盾的年轻人—一方面抨击现行的教育体制,认为“选择的是庸才,而排斥的是两种人:不学无术者和偏才”;另一方面,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存有幻想”,所以“有预谋地用文言文写作文,希望一举成名”,从而给他这样的偏才在录取上“开一个口子”。毕竟,“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爷爷和父亲都特别渴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