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重要论文登上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封面,两位年轻的中国学生侧身作者行列,他们一个22岁,一个23岁

深圳北山脚下,西北工业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对面,是绿油油的梧桐山。站在综合楼第五层隔窗远眺,稀稀落落的沿街商市和民宅,还带着几分乡土气息;不远处的盐田港,海浪永不停息地拍击着海面。
一年前,两个20出头的本科学生谢寅龙和李俊桦,因一次宣讲会的机缘,来到这里实习,由此踏上了过去未曾想过的基因组探秘之路。
一年后,一篇《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的论文,登上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主刊封面,他俩署名其中,位列全球54位作者排名中的第20位和第12位。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一年仅几十篇,更不要说是封面。
谢寅龙、李俊桦是谁?
原来是这群人!
在米白色外墙的华大第一办公楼,记者初次见到谢寅龙和李俊桦,两人穿着拖鞋,身上一袭学生行头,见了面腼腆地笑了。
去年,21岁的谢寅龙和比自己大一岁的李俊桦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软件工程学院读大三;现在,读大四的同时他俩多了一个身份--华大的科研人员,做着世界领先的基因组科学项目。此外,他们还是华工与华大研究院合作培养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第一届学生。与班上其他8人一样,他们与华大的交集缘自一次宣讲会。
2009年2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国华带领华大一行人来到华工开讲座。临近学期末,很多同学已回家,来的人不足一百。起先,软件工程背景的李俊桦和谢寅龙对这种生物类讲座并不感冒。
抱着随意听听的初衷,谢寅龙拉几个同学一同前往。
没想到,他被惊住了。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有科学家负责测定全部序列的1%。
谢寅龙从中学生物课本上早早知道了这个项目,“宣讲会直接提到那承担1%主要测序工作的杨焕明、汪建等科学家正好在他们那里,当时脑海的记忆立马全部对上号——原来是这群人!”。
“小时候,学知识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旦找到机会的话就去做。”这是暗藏心底的大理想,谢寅龙从不轻易说出口。于是,理想就此被点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