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过他多年助手的田启文眼中,周星驰是个生命中只有电影的“孤独老人”,电影之外,木讷、自我封闭、几乎不通人事。然而,他也有商人敏锐圆滑的一面——会制造话题、炒作新闻、结交拜访官员……
“通”与“不通”的转换点只有一个——对他的电影有没有好处?
一眨眼工夫,三年未出新戏的星爷,晋身成为娱乐圈中另一个周董。
5月27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香港上市公司——帝通国际(08220.HK)发布公告,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已经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执行董事。同时,宣布该公司将更名为“比高集团”,主营业务调整为电影、卡通业及网络娱乐业务。
刮净了唏嘘胡喳子的星爷,破天荒地以深色西服配衬衫的庄重造型,鲜明、出众地现身当日下午的记者会,高调宣布打造影业帝国的宏伟蓝图。
“星爷”的人气,为这只“仙股”带来了神奇的财富效应:当日收盘,香港创业板指数微涨0.09%,比高的股价高涨近3成,跑赢大盘,成为当日的涨幅“领头羊”。
影业大亨的帝国
“我以前不跟别人讲而已,其实我常常缺钱。”
拍出诸多票房大热影片的周星驰首次公开承认自己在拍电影时的捉襟见肘。“借壳”帝通国际,目的是获得平台,筹集资金实现更大的个人梦想——做一家中国的时代华纳。
早在2005年,周星驰就着力把旗下广告电影制作和经纪公司——品记国际推上香港的创业板。当时计划融资5000万,旗下艺人有周星驰、田启文、林子聪和元秋等。不过,香港联交所拒绝了品记国际的申请,认为品记太过倚重周星驰一个人的名气,业务性质不够清晰,以致难以评估公司日后的营运能力和业务风险。
5年之后,一记“如来神掌”,星爷终于为创建自己的影视帝国打通了一条资本通路。
帝通国际原为新加坡商人彭华所控制。2009年6月,该公司忽然宣布以3亿港元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声称其“物业租金收入将为集团带来稳定的收入”。Granville Identity的所有者正是周星驰及家人拥有的彩鹰控股有限公司。
通过换股和新股认购,周星驰的持股比例增加至35.64%,最终将帝通国际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也是一笔精明的生意,一买一卖之间,星爷账面净赚9000万港元 。
在星爷的宏大蓝图中,作为其电影业务旗舰的比高国际,将向电影制作、动画、周边产品及网络游戏四方面全方位发展。
星爷称自己瞄准的是黄金机会——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每年票房以40%的高速度增长,吸引香港影人蜂拥至内地淘金,加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机会好得没法说。
中影是任谁进入内地也绕不开的“地头蛇”。星爷在近几年中频频拜访韩三平的策略似乎大见成效——比高国际的未来业务,重中之重是与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的合作:两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投资、制作及发行一系列以内地市场为主打的剧情电影。星爷承诺:未来5年将推出10至20部电影,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约在人民币5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比高集团方面在个别项目上的投资比例预计介乎30%至70%。
帝国的版图还将向内地市场的下游领域扩张,未来将在内地的二三线城市投资电影院线, 计划在每个座位投资15000元。比高国际的运营总监声称,这块市场人多网点少,投资回报相当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