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太行山南麓,在滔滔卫河两岸,在广袤的牧野大地,人们在传颂着一位“村官”自己致富、然后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动人故事。
他困难面前不低头,艰苦创业,成为一名勤劳致富的典范和青年企业家;他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回报乡亲,奉献社会,慷慨出资3000万元,无偿帮助群众建设连体式二层公寓住宅楼160套和卫生院、养老院、幼儿园、商业街等配套设施;他富而思进,一心为民,动员群众筹措4亿多元建起现代化水泥厂,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他就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南省“道德楷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
饱尝人间辛酸苦难,自强不息改变命运,艰苦创业改变人生
今年37岁的裴春亮,尝遍了人间辛酸苦难。
地处南太行山脚下的辉县市张村乡,是省级扶贫重点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差,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乡。裴寨村是全乡最穷的村,而裴春亮家是全村最穷的户。10岁之前,裴春亮没有穿过鞋,13岁不得不辍学回家,16岁那年父亲去世时,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村党支部书记裴清泽让人砍了两棵桐树,给他父亲做了棺材;全村100多户人家凑米凑钱,帮他安葬了父亲。
这些事在裴春亮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播下了一颗颗感恩的种子。
祸不单行。裴春亮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又连遭厄运,先是三哥死于煤矿事故,接着大哥中风瘫痪,随后二哥又遇车祸去世。大嫂和二嫂不堪忍受贫穷,先后离家出走,撇下3个年幼的侄儿、侄女。支撑负债累累、苦难重重的家庭重任,落在了尚未成年的裴春亮身上。
“妈,我就是当牛做马,也要让您有吃有穿,也要治好我大哥的病,也要把3个侄儿、侄女养大成人!”裴春亮跪在痛不欲生的母亲面前,发出铮铮誓言。
为实现这个誓言,裴春亮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涯。
他来到邻村一家砖瓦场,人家嫌他弱小一口拒绝。生性倔犟的裴春亮跟人家打赌:俺3天内完不成定额就走!砖场主人看他人小口气却很大,就把他留了下来。第3天,裴春亮一天干了13个小时,制作出300块砖坯,达到砖场为他制定的数额。
他每天干活13个小时,1个月下来,体重降了十来斤。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的裴春亮,高兴得连夜跑回家中报喜。看着眼前瘦弱的儿子,母亲心疼地说:“孩子,你正在长身子,这活咱们不干了。”
“妈,儿子不怕苦、不怕累!”裴春亮一边宽慰母亲,一边给母亲数钱,高兴得像过大年。
裴春亮在砖场整整干了1年。虽说挣钱不多,可着实缓解了家里的困难。
这时,裴春亮碰到一位在省城读中专的小学同窗,受到启发。1个月后,他萌生一个念头:掏苦力永远致富无门,要学知识、学技术,靠智慧谋生立命!张村乡煤矿多,水泵、电机修理是缺门,办个电机修理店保证生意好。
于是,他辞了砖瓦场的活儿,告别母亲第一次走出家门,背着烙馍咸菜到安阳学习电机修理。3个月后,他在当地办起了第一个水泵电机修理店,结果常年生意不断。
这期间,裴春亮又先后在当地办了一个理发店和一家小饭店,接触了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一次,在与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聊天时,得知他们那里花岗岩紧俏。于是,第二天他就北上首都考察,一个月后将花岗岩生意做进了北京市场,第一次就净赚了9万元。从此,年仅20岁的裴春亮开始在生意场上崭露头角。
1999年春,濒临倒闭的兴华煤矿公开拍卖,裴春亮找了几个朋友,凑出45万元买断开采权,接管了这个谁都头疼的烂摊子。
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他从外地聘请来几名老煤矿工人当顾问,举办了3期安全生产培训班。穷苦出身的裴春亮每天和工人们一块儿下井,一块儿干活,一块儿吃饭,不仅熟悉了井下作业程序,还与工友们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座濒临倒闭的煤矿终于走上正轨,一年后成为当地的一个样板,至今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伴随着一滴滴晶莹的泪珠、汗水和心血,裴春亮率先成为贫困山区最早富裕起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