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一名“90后”士兵在救援间隙喝水。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8月12日,一名“90后”士兵在清淤现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娇娃娃”;他们,是百姓眼中的“大救星”!
在舟曲灾区,活跃着大批被人们称为“娃娃兵”的“90后”士兵。他们急难险重挑重担,苦活累活抢着干,成为抢险救援的生力军。
尽管还透着青涩,但成熟正在发生;也许仍个性鲜明,但责任已经扛起。
在救援的特殊考验面前,可爱可敬的“90后”,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担当,宣告了一代人的成长。
救援任务异常艰巨,“90后”士兵奋不顾身
舟曲抢险救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的6000多名官兵中,“90后”士兵占到了40%以上。在救援一线,这些青年战士在党员骨干带领下,争分夺秒搜救群众、奋不顾身清淤排险,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次舟曲受灾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救援难度和对官兵身心的挑战却很大。”曾带领官兵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和玉树抗震救灾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刘雷认为,“对入伍时间不长的‘90后’战士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生离死别的冲击,每天要干的都是苦活、脏活和累活。”
持续高温的天气,高度腐烂的人畜尸体,异常繁重的救援任务,都使刚刚离开家门、走出校门的年轻士兵面临严峻考验。
记者在搜救现场看到,战士们在深可过膝的污泥浊水中奋战,头顶烈日暴晒,汗流浃背,从上到下满身泥污。为了不伤害废墟下的幸存群众、保护遇难者遗体完整,大多数时候,官兵们都是靠双手一点点刨挖、清理。许多人因长时间连续作业,而双手磨烂、指甲磨脱。
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兰州军区某摩步旅的战士张文双手已磨满水泡,为了便于救援,他一直不肯戴上手套。他说:“人命关天,争取一秒是一秒。”
为尽快搜救出更多生命,官兵们顾不上吃饭休息,没日没夜高强度工作,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3小时,不少战士因过度劳累虚脱晕倒。
1991年出生的大学生新兵邢立鹏在一栋坍塌的四层楼房内发现了两名幸存者。三具遇难者遗体被倒塌的房梁压住,支撑起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两名幸存者被困在里面。只要一动遗体,房屋就可能倒塌,生命通道只能从遗体下面开挖。
邢立鹏含着眼泪靠双手不停地刨着,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最终救出幸存者时,邢立鹏已趴在废墟下10多个小时滴水未进,双手被磨得血肉模糊……
面对记者,这位年轻战士声音嘶哑地说:“当时完全忘记了害怕,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把他们救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淤现场腐臭冲天。强烈的气味让不少“90后”士兵当场呕吐,但吐完后又冲上战场。一天工作下来,战士们往往恶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出生于1990年的武警森林支队战士满建希,入伍前连铁锹、铁镐都没有摸过,更没有见到过死者遗体。参加救援后,他觉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说:“废墟下埋着的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不把他们尽快挖出来,我会愧疚一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