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不到一年,陈然已经马不停蹄地做了5个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项目,印在简历上,似乎很耀眼。
“可这些项目,没有一个跟我的研究兴趣相关。”陈然自我解嘲地说,“老板让干啥,咱就得干啥!”尽管进站以后生活很“充实”,但是目前所做的一切,已经和他进站前的设想渐行渐远。
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毕业,陈然选择回到北京一所一流高校的规划研究所做博士后。此前,他不止一次踌躇满志地规划过博士后阶段的工作。他准备寻找一个交叉性的课题做载体,继续深化博士阶段的研究。可进站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可不可以给我一点空间,让我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陈然的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他。
项目数量第一 研究兴趣倒数
计算机科班出身的陈然,对系统优化领域很感兴趣。前段时间,他研究设计出了一个“飞机旅客登机优化系统”,并顺利发表了相关论文,心里美滋滋的。可很快,在研究所的月底例会上,所长,也就是陈然的合作导师,当着所有同事的面,黑着脸批评了陈然。
“你发的那篇论文价值不大。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不要搞那些不实用的东西!”陈然懵了,其他博士后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房间里顿时安静极了。
明明是很实用的设计,却硬被说成不实用,陈然心里明白合作导师的意思。原来,合作导师手上有好几个城市设计的项目,虽然完全不是陈然喜爱或擅长的领域,却都分配给了陈然。对这些不敢不接的项目,陈然实在燃不起热情,完成进度也比较慢。这下可好,合作导师让你干的还没干完,自己却跑去设计新的发明了,合作导师能不恼火吗?
可陈然也有一肚子委屈。“博士后是一种工作,我已经不是学生了,按理说我与合作导师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其实从规章制度上来讲,我不仅有权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不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埋头为合作导师打工。”
陈然的遭遇,其实在理工科博士后当中并不鲜见。在一所理工类高校建筑材料研究所的楼下,笔者见到了该所31岁的博士后张洪波。
张洪波笑称自己是“项目达人”。
他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合作导师接收博士后时,肯定会考虑这名博士的专业背景和他自己的项目、课题有多大的交叉。以我们学校为例,导师招一个博士后(海归除外),要自己出4万元,再由学校出4万元,作为博士后两年的基本工资。导师出了钱,当然需要你干活了,所以与导师的项目有交叉是很正常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洪波对研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去年,张洪波申请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直到现在,张洪波都还没来得及开展自己的研究,不是不想,而是没时间。他的时间,几乎全被合作导师占用了。从A城地铁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到B城某楼盘的商住楼结构优化设计,再到C城地铁基坑施工监测,张洪波马不停蹄地忙碌着。最惨的一次,他大年初三就从老家赶回研究所里上班了,因为“项目不等人”,合作导师每天打电话“轰炸”他。
显然,这并非张洪波的初衷。“博士阶段要训练研究课题的思路,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博士后阶段要有把握研究方向的能力,不仅仅是跟着别人做,更需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张洪波说。
而在项目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博士后很难专注于感兴趣的科研领域,甚至很难专注于合作导师分配给自己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