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如果一个人太好了,就会被上天唤去,因为天堂也需要好人。”网友“山鹰翱翔”在互联网上留言说,“‘老常’就是被老天选中的吧,但愿天堂的你是永远的‘常笑客’。”
连日来,在张家口的贴吧、论坛中,网友纷纷悼念着网络志愿者、张家口民间公益组织“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创办者黄宁。
5月25日,34岁的黄宁英年早逝,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离开了解他深爱的公益事业。
黄宁的网名为“常笑客”,人们亲切地称他“老常”、“常哥”。“公益”,在这名从农村进入城市创业的青年口中,是个崇高而神圣的词。8年间,借助互联网,他努力把公益事业爱的种子播撒到身边每个人的心中。
“老常带领‘张垣之心’,用真诚告诉这座城市,公益事业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盏灯!”有网友这样评价他。
近日,团河北省张家口市委追授黄宁“张家口市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网友一天筹款3.5万元
5月20日23时,黄宁安排好次日到河北省尚义县七甲山保健希望小学的公益活动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他太累了。为了次日的公益活动,他忙碌了一上午。
15时至17时,到医院看望了重病低保户张志宏,向他转达了“张垣之心”准备资助他儿子学费的好消息。
18时至22时30分,他和志愿者们细细整理了次日要送给山区贫困学童的文具……
5月21日凌晨2时,黄宁突感不适,昏迷不醒。医生诊断:脑干出血!面对病危通知,妻子刘会国伏在病床边哭喊着:“黄宁,你给我醒来,你不是今天还要参加公益活动吗?”
黄宁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网络。
“常笑客”的家境并不宽裕。他的老家,在张家口万全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黄宁曾在在QQ群里跟网友提过:自己光着脚丫从农村走出来,十几岁进京打工做过“北漂”。
后来,他与妻子在张家口市桥西区西苑北路开了一间小超市。由于家底薄,再加上做了8年的公益事业,黄宁家里没多少积蓄。为给黄宁筹措医疗费用,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决定举办“平安黄宁 爱心助卖活动”,号召网友到黄宁的小超市购买商品,用爱心支持黄宁。
号召一发出,5月24日早上7时,黄宁家的小超市就挤满了得知消息的网友们。他们有人花300元钱买了一瓶水;有人放下500元后,说句抓紧看病吧,然后转身离开;一位路过的大妈买了一箱牛奶正要走,听说了黄宁的故事后,放下牛奶就走了……
一天的助卖活动,共筹集善款3.5万多元。
然而,年仅34岁的生命定格在2011年5月25日凌晨2时。
在黄宁遗体告别仪式上,北京市、河北省各地300多名志愿者自发赶来,他们中有的人还未曾与黄宁见过面。
遗像里的黄宁,正如他的网名“常笑客”——双眼微眯,笑望远方。
“你帮一点,我帮一点,这个世界就能更好一点”
2009年,黄宁参与了团张家口市委监督管理的第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的创办。
“张垣之心”成立以来,黄宁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为了公益奔忙着:义务上山捡垃圾、为白血病患儿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家庭和个人、看望孤寡老人、为福利院孤儿送爱心……
也在2009年,一所山村小学孩子们写字的铅笔让黄宁落泪了。
在这所山村小学里,孩子手中的铅笔,有的短得只够刚刚好拿起,有的短得不能再短了,却还舍不得扔掉,用纸卷卷着铅笔头接着用。打开孩子们的铅笔盒,能握在手上的铅笔头,也就只有一支。
黄宁流着泪在互联网上倡议爱心人士为孩子们捐赠文具。
“清点捐赠者捐赠的文具时,黄宁最开心。”黄宁的妻子刘会国回忆,每次接受志愿者捐赠铅笔、橡皮时,黄宁都笑得像个孩子。
“叔叔你还会来吗?”2010年6月11日上午,黄宁和志愿者到涿鹿县矾山镇的肖家堡小学捐赠文具时,一个捧着铅笔的孩子天真地问。黄宁鼻子一酸:“来,叔叔还会来给你送铅笔。”
两年来,黄宁把为孩子送铅笔当作了一种责任。感受过这位网络志愿者爱心温度的,又何止是这些山区的孩子。
“天气开始变冷,闲置的衣服,不戴的帽子,送到哪里去?捐给贫困山区需要者。”2010年10月10日,“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在网上发出了《捐一件衣服,献一片爱心》的倡议,短短10天,市民捐赠衣物3000余件。捐赠者没时间把衣服送到指定捐赠点,黄宁等人就开车上门去取。
晚上,黄宁经常是拎着大包小包的衣服上楼,妻子刘会国默默地帮他整理收集来的衣物。家,成了仓库,刘会国没有怨言,黄宁喜滋滋地盘算着赶快送到哪个需要的人手中。
“你帮一点,我帮一点,这个世界就能更好一点。”黄宁用这样的话激励着自己,温暖着他人。“公益很累,但乐在其中。我们提供一个让爱心流淌的渠道,可以温暖更多需要温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