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一位德国归来的媒体人与我们谈及一个现象,中国相当多的知名媒体老总都是30岁左右的年龄,这在德国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在传媒这样一个需要资历与人脉的领域。他说,相比国内,国外的传媒其实要论资排辈得多。
我提醒他注意这些媒体都是市场化的媒体,在这个前提下,中国传媒界的“小鬼挑大梁”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中国市场化媒体的发韧不过是10年左右的事情,面对这一“新生事物”,老的“新闻工作者”往往难以胜任,一批有着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自然被推向了前台,他们本身多是这些媒体的创办人。
新世纪,新经济,新人。传媒领域不过是近些年来青年担纲大任的一个缩影,其他领域,年轻人的表现照样令人刮目相看,在代际竞争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且不说IT 领域基本由年轻人掌控,学界如“70后”刘瑜,在负笈海外钻研学术的同时,以专栏为利器向国内民众传播现代政治与民主常识,影响巨大;再如“80后”韩寒,这位“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近年来仗义执言,心系民生,批判社会的不公不义,在80后作家中独树一帜……
这正是令人欣喜之处,这一些年轻人,在拥有大众标准的成功后,更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频频就公共议题,特别是政府缺失、社会弊端出击,让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的悲观论不攻自破。
考诸中国近代史,每逢起承转合、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时代”,必是社会洋溢着青春气息之时,必是青年大有作为、青年领袖辈出之际。
清末,维新思潮兴起,年轻人大规模地登上政治舞台。康梁是这次运动的主角。康有为1858年出生,1898年戊戌变法时正好是40岁。梁启超更年轻,1873年出生,才20出头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当时他写下一首词:“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热血洋溢,现在读来仍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梁启超是他那一代启蒙知识分子中年轻有为的典型。从1912年到1927年,也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段时期,有一大群年轻人推动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变革,大师级人物辈出,宛若星河灿烂。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26岁时赋诗言志:“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几年后,豪言壮语成为现实。
科学精神的宣扬和科学事业的开创,更是年轻人的功劳。任鸿隽主持的《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起了很大作用。丁文江留学英国7年,在他的经营下,不但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杰出的地质学者,而且很快使中国的地质调查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例子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