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富士康两次涨薪,涨薪幅度超过了过去10年加薪的总和。
郭台铭先生将这一动作解释为“加薪可以保障员工尊严,加快经济转型”。不知这是不是他的心里话,但加薪现象已经形成连锁反应。据统计,近期已有11个省市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涨幅皆在10%以上,一些省市甚至超过20%,平均涨幅为17%。
所谓最低工资标准,换句话说,即中国广大廉价劳动力的工资标准,“在合法的范围内给你最低的”,这是在中国制造语境下劳资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出口将严重受挫,中国制造危矣”,涨薪潮刚有蔓延之势,即刻便有盛世危言传出。
乍一听,这话不假。但细琢磨,却着实是数典忘祖。
想当年,靠着过剩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现如今,尝到了低劳动成本的优势,便开始把坚守这一“优势”变成了政策的出发点,不容攻破。
要知道,人力成本持续走低意味着国民个人福利的不足,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显然是个人福祉的体现,换句话说,终结低劳动力成本的状态才是国家发展的目标,而绝非阻碍。
打个紧跟潮流的比方,世界杯上那个小喇叭瓦瓦祖拉,便是中国制造,看着满场的中国货,兴奋吧,但是我告诉你,一个中国工人,每天要用12个小时,用上千次重复的动作,制作1000个瓦瓦祖拉,但这一天的收入只相当于1个瓦瓦祖拉在南非的售价。这时候,你还觉得兴奋么?
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一直偏低,劳动者薪酬的的增长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速,也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
据野村证券对工业企业劳动力生产率的估算显示,劳动生产率在1994 ̄2008年的年增速达20.8%,而同期制造业的工资年涨幅仅为13.2%。
这意味着,在利益的分成问题上,已经长期存在国家、企业、劳动力三方博弈能力不对等的状态,其结果就是社会福利的伪增长。
所以,此次涨薪潮,毋宁说是将常年来欠的薪金部分归还而已,于情,当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