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幸福”、“被保护”、“洗脸死”、“裸婚”、“经济适用坟”、“柜族”、“楼歪歪”、“单挑门”……这些近年来起源于互联网,由热点新闻事件浓缩概括衍生出来的关键词,被网友们统称为“锐词”。网络上大量流行的各种“锐词”,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网络流行文化,并大有影响社会生活的趋势。(5月16日《光明日报》)
从文化角度看,字词的演化进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浪淘沙,能够幸存下来的,往往来自于生活,当然也服务于生活。从语法上看,不得不佩服网友的智慧,许多“锐词”言简意赅,表达极为传神。
虽然不能排除有些网络“锐词”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每天网络要生成的新词可能无以计数,真正能够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并积极效仿的,往往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基础。若非如此,网络“锐词”的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网络“锐词”正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也是一种无奈的话语表达。就那些比较有影响的网络事件来看,如果现实工作中权责部门一开始便高度重视,并不偏不倚地严肃处理,问题又怎会不断发酵并迁延至网络?一些地方在现实宁可派人眼睛全天候地瞪着网络,及时发现事关本地的“网友曝”,现实中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却又不闻不问,或者仅因群众动用一下自己的茶杯,便“一气之下”将其拘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去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统计发现,有23件在网络论坛上率先曝光,地方论坛成突发事件发酵地。对这些帖子,地方政府惯用的方式是删除。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处理看似很积极,但大都以停职、免职这样的“空手道”消解网络监督高热。
在世界日渐变平的网络时代,网络“锐词”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种现象不可能被人为地改变。或者讲,网络“锐词”本身就是对现实工作的有力监督鞭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