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已迈入而立之年,他们的写作是否进入了转型期,能否扛起未来中国文坛的重担?昨天,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学报社联合主办的“上海80后作家群研讨会”上,沪上“80后”作家代表与数十位专家学者展开了讨论。
困惑迷茫存通病
文学评论家葛红兵指出,“80后”作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和消费文化密不可分,但从最近一两年对韩寒的观察中,他还是感觉到了“80后”作家的转型,青春写作向后青春写作转向。葛红兵同时指出了转型期中这群作家的通病: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中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在他们身上比较少。其次,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理性自觉,那种启蒙意识在他们身上显得薄弱。第三,他们对乡土的关怀、对农民的关怀少一些。
青年评论家夏烈指出,转型中的“80后”作家群有着困扰和迷茫,已经过了容许无病惆怅的年龄段,现下应该琢磨从哪个阶段出发。而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他们又找不到合适的“巨人的肩膀”,他们不清楚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探索什么。“和很多‘80后’作家聊阅读书目就知道,是不成谱系的,结果就造成自我感怀、小我意识加想象天赋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家很难驾驭大型题材,很难挖掘出时代的深度。”
同类比较显逊色
评论家何平质疑,现在的“80后”作家群是否有资格代表青年一代最顶尖、最具才华的写作?“你们用近10年的网络上的公共事件来和你们的写作做个比较,生活情绪参透了没有?生活题材涉及了没有?”他认为,很多同质化的作品里,“感伤都被规范化了。”
何平将国内“80后”作家群与同龄的日本青春文学作家群相比较,认为差距很大。“比如,日本金元同的《裂舌》,那不是坐在咖啡馆里的幻影,是接触社会和生活后的直观尖锐的感触,很沉重很现实,有无法炮制出的生活质感。”
由于做杂志的关系,“80后”作家周嘉宁读过不少同龄人作品,她坦陈,在约稿中遇到好的小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批评眼光需更新
“80后”作家群的读者到底是谁?何平的调查显示,是更加稚嫩的“90后”,初中生占据多数,而不是同步成长的“80后”。他提出:“我们对‘80后’作家群的了解,是否止步于想象?‘80后’也好,新概念派系的也好,青春抑郁的情绪营养了很多后继者,评论界有错觉将这类小说一视同仁为‘80后’的创作。”
有与会者自省,文学批评界看“80后”,眼光更新得慢了,对新的文学现象,观察还需要更多。(乐梦融 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