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农村长大的”
说起今年已经26岁的大学生“村官”李伟伟,无论是谢集镇的镇长还是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个好“村官”。
2008年6月,李伟伟从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系毕业,放弃了在石人山风景区一个月1200多元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问到他为什么会放弃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而回到村里,他是这样告诉记者的,“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毕业后我的理想就是为自己的家乡作出一些贡献。”
在下地头的工作时间里,李伟伟利用空余时间,走访了谢集镇的三个村子近300户人家,了解到了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在农闲时节,有很多妇女和老人都在家闲着,我去那些人家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希望能在村里找个活干。”李伟伟对记者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李伟伟就下决心为村里引进一些工厂,安排这些剩余的劳动力。
开始的时候,李伟伟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到民权有一种新品种的红薯效益很好,二话不说,他就带领几个村民到民权去引进这种红薯,“当时我的想法是,引进这些红薯,然后创办一个粉条加工厂,”李伟伟告诉记者,“但是当我把红薯引进后,却出现了另外一个机遇,让我暂时放下了创办粉条加工厂的想法。”
“我拍的是那些钱,但更是自己良心”
李伟伟说的机遇,是他通过父亲的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想在商丘办厂的浙江商人。“这个浙商看到商丘农村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就想把自己的水晶加工厂建到商丘来,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去找他谈了。”李伟伟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显得好似很轻松,但其实却没有这么简单。“当时那个浙商住在平原路,在去年七月份的时候,我每隔几天就骑着电动车到平原路找他。”后来我去了好几次,终于说动了他,他来到村里看了情况后,决定在谢集镇张步口村建一个水晶加工厂。
听到这里,记者以为李伟伟招商引资已经成功了,没想到李伟伟说完这些话,却显得有些失落。随后,李伟伟叹了口气说,“没想到厂子建好了,麻烦却一个个来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厂房租金的问题。”
原来,李伟伟给浙商找的房子是张步口村一个废弃的学校,当时村里已经同意把学校免费租给浙商,但是厂子开工后,学校的校长却不同意免费租房了。
“在浙商撤离的时候,厂子的工人把学校给堵了,他们怕老板会拖欠自己的工资,我当时拍着自己的胸口说,‘你们的工钱一分都不会少’,当时那些钱就在我胸口的衣兜里装着,我拍的是那些钱,但更是自己良心。”李伟伟坚定地说。
“我想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的”
“那个工厂撤离了,现在的情况又如何了?”记者问道。
“那个浙商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侄女却知道了我这里的情况,于是没有过多久,她就找到了我。”说到这里,李伟伟笑了起来,“浙商的侄女找到我说想建一个水晶压料场。当时她开出的条件是他们找机器,我负责找氧气和煤气。虽然当时算下来,30个氧气瓶就要投资3万多元,但是我还是接受了她的条件,我想我第一次招商引资失败了,对不起厂里的工人,这次就是代价再大,我也得给他们找到活干。”
没过多久,李伟伟在朱庄寨给村民建起了一个水晶压料场。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个场子在建起来前,李伟伟就把一切都谈好了。但是这不能说李伟伟新引进的厂子在建设中就没有遇到问题。由于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村民开始不相信李伟伟了,觉得这个厂子也撑不了多久,李伟伟虽然听到有村民这么说,但是他默默地咬牙坚持了,“我想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的。”李伟伟目光坚定地对记者说。
2010年元旦,新的厂子开始运转了,厂子安排了周围村14名劳动力,每个月能够给工人800元的工资。在伟伟水晶压料场,记者采访了工人董自勤,她说:“我家就是邻村的,上下班都比较方便,伟伟开了这个厂,即能让我在农闲时赚点钱,又不耽误我看家照顾孩子。李伟伟是个好‘村官’。”
伟伟水晶压料场的浙江老板黄燕琴则说,“伟伟这个‘村官’当得好,给我们外地人带来了很多的方便,现在我们都把他当朋友,有什么事都会找他。”
一年来,李伟伟就是抱着“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信念,东奔西跑不怕困难,为村里百姓解决困难,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