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村支部副书记,从村党组织“一把手”到镇党委委员,江苏铜山县4名大学生村官两年内一路过关斩将,晋升为副科级“镇官”。他们的“闯关”历程,为全国“同行”们趟出了一条闪亮之路。
近期,经过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组织考察、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和任前公示等组织程序,江苏省铜山县四名大学生村官张天然、师飞、周琳、张群被任命为镇党委委员,继续在村任职。此时,距离他们到村任职仅两年时间。
此次铜山县共拿出15名镇副科级领导岗位进行公开选拔。4名大学生村官与全县近百名青年后备干部同台竞争,并脱颖而出。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青睐?带着疑问,记者实地探寻了他们的成长之路。
在质疑中当上“一把手”
四名大学生的“晋级”之路,都经历了从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到村党组织书记,再到镇党委委员的“闯三关”。而他们每闯一关,都是一次被质疑和诠释质疑的过程。2008年5月,单集镇洪楼村领导班子调整,此前任该村支部副书记的张天然因带领群众发展黄瓜制种产业成效突出,被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黄毛丫头成了村里的“一把手”,质疑声随之而起:一个乳臭未干的城市女孩,能当好这个“家”吗?有人在等着看笑话。张天然刚一上任,真的差点让人看了“笑话”。当年6月,农村一年中最紧张繁忙的麦收开始了。这天正逢周末,对此毫无经验的张天然象往常一样回家休息。她前脚进门,镇党委朱书记的电话后脚就到:“麦收工作你是第一责任人,这时候能回家吗?群众要有一粒麦子烂在田里,我撤你的职!”啪地一声,电话挂了!张天然的心也提了起来。她赶紧往田里赶。接下来的五天五夜,张天然像个铁人:没换衣服,没洗澡,睡觉都睡在麦田里。为给村民拦收割机,她差点被蹍在车轮下。麦收工作顺利结束,从那以后,张天然的办公室多了一块小黑板,每样工作都写得清清楚楚,安排得井井有条,村民们对她翘起了大拇指。
其他三人与张天然的经历类似。去年12月,铜山县面向社会公开选拔51名村党支部书记,师飞和张群脱颖而出;周琳因组建水产专业合作社,帮助养殖户每亩增收3000余元,而赢得群众的充分信任,被推选为利国镇西李村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