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团队成员正在野外采集标本,图(中)为费丹棣。
提起新疆,记者总是想到遥远的天山、圣洁的雪莲,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神秘感的地方,但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费丹棣活泼、开朗,两天的行程中,记者的镜头经常能捕捉到她活泼的身影、甜美的笑容。经过了一天的奔波,在夜幕里的采访过程中,她照样精神饱满,兴奋的为记者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家乡风采。
科研现场的童年
“我几乎从会走就开始跟着妈妈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下科研现场了,十几岁就经常帮妈妈采集标本”,费丹棣的科研路是从“夏天挖青蛙卵”、“秋天钻胡杨林”开始的,十几岁的费丹棣就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植物学家”。“妈妈带队出去,肯定要照顾大家,我不想妈妈太累,就经常自己采标本,那些陡峭的山崖、一人高的草丛我都敢进去”,提起自己植物辨别能力的培养,丹棣自豪的说。有一位负责、忙碌的科技辅导员妈妈是丹棣的“不幸”,因为她从小就要学会独立、学会坚强;但,同时这也是丹棣的“幸运”,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专业级别”的妈妈,丹棣才能从小走进科研第一现场,积累下探索科学的兴趣与坚实的基础知识。
“我爱这块土地”
“我爱这片土地,气候很难改变,南疆、北疆不会都成为塞上江南,但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提及新疆地区的干旱、草原毒害等诸多环境问题,丹棣一直阳光的脸有了一丝阴霾。
“纳里橐吾蔓延现状调查及繁殖、化感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天鹅湖环保暨生态考察”、“关注干旱区脆弱生态,共建和谐家园”……从费丹棣近几年的获奖资料中不难看出,她正从畅想着“转基因牛奶树”的“梦幻女孩”成长为主动担起社会责任的“科学研究者”。
问及最喜欢的科研项目,丹棣毫无疑问的选择了目前还在艰难进行中的系列专题研究--橐吾草原毒害草问题,“橐吾的毒不是烈性的,但是它会一直侵占优良牧草的养分,而牛羊又不吃它,最终草原就会彻底被毁掉”,丹棣无不担忧的向记者讲解橐吾对生态的巨大危害,“生物、药物的方法我们研究了很久,暂时还没有成熟可行的方法,只好先探索怎么更有效地清除及防御过快繁殖”,丹棣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活动结束后她就要继续与家里种了一实验室的橐吾“死磕”,“草原对牧民来说太重要了,不能被这个‘坏东西’霸占了。”
“我能做到最好”
钢琴、长跑、唱歌,小发明、野外科研、学术研究……多才多艺这个词在费丹棣的身上可以说体现的淋漓尽致,“课程里我喜欢历史、地理,课外我喜欢钢琴、唱歌。”对已经钢琴八级的丹棣来说,艺术已经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身心沉浸到舒缓、清新的音乐中逐渐成为丹棣放松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已准备在大学选择艺术专业就读的丹棣并不觉得这会耽误自己科技创新的脚步,也许无法得到系统的培养,也可能做科学研究的时间不那么充足,“但只要我对科学研究的喜爱不减弱,我相信我不会因为什么别的放弃我的研究的”。
无论是一直为之奋斗的科技创新,还是要进一步为之奋斗的艺术,亦或是即将面临的人生一大转折“高考”,丹棣都有着绝对的自信。“我能做到最好”在采访中出现了不止一次,这是丹棣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她未来面临艰难险阻时自身表现的最佳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