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位于榴园镇的大明官庄村是峄城区城乡建设用地试点村,2011年6月,经全体村民同意后,村庄整体搬迁改造,各家以承包田入股。
“我们下一步打算让大部分农民兼业化;让部分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即农场主,但只是拥有使用权,没有所属权;建立农村社区,减少农村人口,让农村集中向城镇发展,从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山亭区经管局刘兆伟局长信心满满的跟队员们讲述着他心中的“土地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在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土地合作社的入股模式、家庭农场的出租模式及转让等其他土地流转模式已渐趋成熟,尤其是这两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得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又有了更大的信心,各乡镇根据当地土地民情,纷纷出台城镇化建设方案,并为这一方案的完成不懈努力着。

希望,播种千万人的“土地梦”
“我们所做的可能没办法为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带去很大推动力,但既然我们实践队员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把它做到最好!”“问耕”实践队队员来颖颖在返校的路上感慨道。
“土地是真正触及民生的大事,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我们就会以大学生的视角剖析这个问题,为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提自己的建议。”
“此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向社会生活伸出的一只触角,用行动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总结问题,在调研中得到实践结论,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个人成长。”
“现在有了调研成果,我们会继续努力下去。”实践结束,队员们一一写下实践感言。
经历了基层现场调研,政府信息汲取,“问耕”实践队队员们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改革的现状和前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也对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种模式集约化生产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实土地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合作社这种模式就很好。”实践队队员王文倩在返程火车上说道。
“土地改革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农村的发展模式,不能急于求成,从长远来看,还是要走农村管理农村,城市指导农村的路线,保留农村的特色,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几千年的传统发展模式必将会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改变,但也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被强行扭转的,必须要用理性的头脑和宏观的眼界,深入基层,取其所需,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实践队队员田亚凯在实践总结中这样写道。
期许撞响了黎明的钟声,阳光让路儿更亮堂,实践队员让心儿迎着太阳,把影儿抛向后方,这一路艰辛、这一路高歌,“问耕”实践队一直前行在探寻千万年来传承的“土地梦”进程中,这也是我们的“青春梦o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