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学校战线一些重要的工作考虑
第一,学校战线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结合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认真进行纵向梳理。这是学校战线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就是过去提的“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思想意识形成的逻辑和规律,这是做学生工作基本的学术支持,要请专家学者为团干部进行必要的辅导。比如,有儿童专家提出在青春期前可以用灌输的方式,但是青春期之后灌输就不如价值分析有效。比如,社会上一些人批评我国的教育现象,小学讲共产主义、大学开始讲怎么做人,造成了不同阶段育人目标的脱节甚至倒置,那如何设计是合理的?比如,高速变革的极端社会现象通过媒体迅速放大以后,很多成年人、未成年人无法作出准确的伦理学判断和价值判断,此时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就可以产生很大影响。学校战线的同志要好好梳理、研讨这些问题。如果根本不熟悉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工作就会不深入、不透彻、不能说服人,就会有损个人和共青团组织的形象。要下大力气研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学、大学的纵向灌输和引导逻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想意识形成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通过上次大样本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小学一二年级的少先队员有50%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这说明对小学生的灌输是有用的,但是并不持久。要研究在初中、高中、大学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朴素的政治概念。
第二,学校战线要特别关注国民教育体系发生的新变化,既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各项职能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又要找准共青团工作不同的切入点。学生都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成长的,不可能离开小学、中学的升学过程,因此学校共青团工作不能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大家要善于当学生,善于与中小学校长、知名老师沟通。中学、中职、大学共青团工作都要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要特别注意这一体系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框架,而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框架,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共青团组织要把一些有思想、有作为的学生吸引进来、团结起来,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看到中学新课程改革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共青团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可以在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增添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学习研究和引导判断,增加寓教于乐的活动设计,从而找到中学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的工作空间。各级团组织要拿出比较好的在新课改后可用的政治引导大纲。
第三,全团要集中智慧研究好中学、中职、大学等教育组织的根本任务和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结合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具体路径和建立组织的载体,设计工作的切入点。对大学生,我们提出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拥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在与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中职德育工作会议上,我也讲到了中职学生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掌握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树立理想信念四个层级的发展目标。每个组织培养的层级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一样。比如,我们讲到大学生在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然后具备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再好一些的要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是层层递进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把中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透,要出台针对性强、更加深刻的指导意见。
第四,学校战线“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实现,要紧紧依靠各种活动载体,善于把活动载体设计和思想引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特别强调活动载体,但不需要天天搞活动。活动要丰富多彩,但活动载体的设计要与思想引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思想引领既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注意传播一切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学生对具体事情可能会形成积极的判断,也可能形成消极的判断,一旦形成消极的判断,发展成极端化后会对社会有危险,对个人也不利,这是共青团对青年最大的利益维护,但要注意不能搞的所有活动仅是健康积极向上层面而没有高层次的思想引领。
第五,共青团组织在各级学校中开展工作要特别强调思想引领的任务,特别强调普遍性原则,特别探索一些新的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制度性安排。如果学校再不强调普遍性原则,那没有地方可以做到普遍性了。要注意与普通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少搞那些简单的“眼睛向上”、少数人参与的封闭的活动,对学校战线要特别强调这条。活动不一定多,但要有几次很有普遍性的活动让大家参与,让普通学生受益。封闭在体系内的活动可能有的也做得很好,但搞多了会导致普通学生反感。特别要注意思想问题、普遍性问题、融合的问题等。
第六,要对学校战线团干部的成长路径进行科学设计。高校团委书记的成长路径总体是比较清晰的,目前要对中学、中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职业素质、成长路径认真梳理,增加学术化、科学化的内容。要选优秀的年轻任课老师来当团委书记,而不一定简单地从行政干部中选。任课教师干几年后在学术、晋升职称等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个问题团中央要做深入研究,设计好他们的职业生涯。对中学团委书记应该明确两条,一是学科素质,二是综合素质。我们要能够鲜明地树立起中学、高校团干部除了工作能力、政治素质之外既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又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的形象。对中学团委书记综合素质的训练我们要进行研究,创造出一些重要的、结构性训练要求,帮助大家提高协调、表达等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工作投入。如果仅是学科素质好,综合素质不行,那只能做特级教师,当不了学校领导;如果仅有好的综合素质不任课,没有任何学术本领也不行。中学团委书记如何选拔、如何成长,我们在制度安排要有共识,要从工作角度进行设计。
以上是我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些考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青年志愿者等好的工作品牌,也要进一步梳理,结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使其更加深化、更加务实、更有影响力、更贴近普通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