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特征
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组织形态,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30年来,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现代企业理论,目前已经有几位经济学家由此或与之相关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人们对企业本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化。下面,我先介绍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这不是为了和大家探讨学术问题,而是因为了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的本质和一系列重要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企业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逻辑和基本前提。
第一,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概述。现代企业理论起源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创造效率”的重要论述。他认为,分工的细化导致工种比较多,需要组织来协调,因此产生企业,而企业的规模决定于市场的规模。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他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的分析非常经典和深刻。二是在某些方面完全继承了亚当·斯密对企业理论的观点。他认为,分工和协作是资本主义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企业的产生取决于协作关系,企业的规模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条件。
新古典学说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单位,它把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的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是在既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它还假定企业作为生产函数,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企业行为是所有企业成员和不同企业之间共同博弈的结果,企业成员的目标函数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个人效用最大化。
现代企业理论关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界定;二是什么是企业的所有权和委托权的最优安排,企业内部谁应是委托人,谁应是代理人;三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委托人如何监督代理人。
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交易成本理论,关心的是企业和市场的结构关系;二是委托代理理论,关心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也有学者认为还有第三个分支,就是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第二,几种重要的现代企业理论学说。一是团队生产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1972年《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的文章中认为,企业本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产品由若干个团队协同生产,成员之间互相影响生产效率,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结果,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进行分解和观测,因此无法按每个人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从而产生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避免出现偷懒问题,需要有人专门监督。为了使监督有效,需要给监督者积极性,即给监督者剩余索取权。这也是股权激励思想的根源。
二是委托代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解释委托人(股东/管理者)如何通过设计一项有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代理人(管理者/工人)的目的。它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第二,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三个问题,即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
三是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对企业家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奈特教授,1921年他在有名的著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把不确定性和风险做了适当划分,并说明了企业家获得利润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利润是对那些完全不能预计和不能估算的风险的回报。这类风险被奈特定义为不确定性。因为有不确定性和风险,就产生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按合约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而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使得敢于或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承担风险,并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不敢冒风险的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工资。因此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的产生。第二位贡献比较大的是熊彼特教授,他认为企业家是所有创新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家的作用是“创造性破坏”。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新的原料、新的市场和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四是企业的管理者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和分析了3个著名的管理者行为模型。一是1959年鲍莫尔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型。他认为,企业是管理者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二是1963—1964年马力斯的增长率最大化模型。他认为,企业是管理者在最小股票价值的约束条件下,不是谋求企业规模,而是谋求企业规模增长率的最大化。三是1963年威廉姆森模型。他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包括雇佣职员、获取报酬)的最大化。
从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9个方面。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存在着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基本企业制度。公司制度产生于16、17世纪之交,而现代公司的产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二,企业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财富,提供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第三,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靠的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相互不可替代的要素组合。第四,企业中存在着一系列重要的合约关系,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五,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第六,企业采取的是团队生产的组合方式。第七,在企业内部存在科层关系,上下级之间是计划、命令和服从的纵向关系。第八,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提倡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严格管理意识。第九,企业需要建立一些与其他社会组织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同的重要的机制,比如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和执行机制、用人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