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分享快乐 ——浙江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与发展报告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逐步加深并清晰了对社会教育、校外活动阵地概念的理解,对青少年宫的定位和管理的认识。
1.社会教育(这里的社会教育是特指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教育):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而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它是社会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公益性质和具有自身体系建设(场所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它从空间、时间、资源、内容和形式上拓展了学校教育而又与学校教育互动;它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活动阵地:是指满足青少年学生社会化发展并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校外文化教育机构,是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需要的专门活动场所。它以青少年宫为主要存在形式,以共同兴趣为导向,以实践和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为目标。
3.关于青少年宫的定位。(1)青少年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良田沃土,其建设和发展理应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与行为;(2)青少年宫是共青团联系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的组织平台、教育平台和活动平台;(3)作为向青少年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文化机构而言,青少年宫是青少年快乐成长、学习成才的摇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是可以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的。(4)青少年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组织开展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动既是青少年宫的特色,也是其优势。
4.关于对青少年宫的管理。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主要是青少年宫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需要,在我省,青少年宫绝大多数归共青团系统管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广大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重要职责,做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也是共青团组织应尽的职责之一。党把青少年宫这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交给共青团来管理,既是要求共青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团组织在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组织育人中的独特优势,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又是为共青团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阵地依托。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先进青少年的群众组织,她具有青少年自身组织的力量和文化优势,其对象化特点使组织更具有亲和力,其思想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其工作内容具有社会性、丰富性和自主生长性的特点。同时,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综合利用阵地的育人功能尤为凸显。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共青团、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今天的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证明,人们的成长成才,大多是与共青团、少先队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共青团管理下的青少年宫事业,实现了共青团、少先队工作与社会教育工作的相得益彰,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补充,智育与德育的共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和结合我省青少年宫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青少年宫具有公益性、教育性、民主性、综合性和可经营性五大特点。
因其公益性,就应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青少年发展为本的办宫方向;就应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财政保障其经费供给;就应通过无偿或低偿的有效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公共服务。青少年宫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方经济差异等客观原因遇到的一些暂时性困难,不应成为其改变公益性质和追求赢利的借口,不允许挤占、挪用和出租青少年活动阵地。
因其教育性,就具有一般学校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它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既是办宫的宗旨,也是社会教育的目的;把活动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这既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又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体现。
因其民主性,就应坚持面向全体青少年,尊重每一个青少年民主平等的教育权,要通过努力和技术层面的建设,让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弱势群体中的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享受到民主、平等的社会教育服务,体验到快乐。
因其综合性,就要求青少年宫在教育场地、设施、资源、功能、内容、技术与方法、教育服务的类别等方面要能体现综合利用、有效配置、配套服务和效益的综合发挥。
因其可经营性,就要求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通过不以赢利为目的、依法合理的有偿服务,既满足不同层次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又积累资金,用于发展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扩大公益事业服务的受益面,促进公共事业的再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可经营性也是社会教育文化机构实现其公益性的一种形式。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建设情况。从我省第一家青少年宫筹建之时起,省委、省政府就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全省的青少年宫建设。200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001—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十五”期末,实现全省100%的市、县(市)至少建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目标。“十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我省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80个,其中市级宫11个,县(市、区)级60个,镇级9个;彩票公益金累计补助2616万元,补助建设项目36个,各级党委、政府投入配套建设资金5.5371亿元。2004年2月,中发〔2004〕8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把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写入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中。2004年11月底,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召开会议,全省未建或尚未重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市、县(市)分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并签订了责任书,确保“十五”期末全省100%的市、县(市)都至少建有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
2.管理和使用情况。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阵地的育人功能。(1)改革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能。在加快推动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同时,推动我省各青少年宫积极探索管理改革的新路。在全省的系统层面上,已经建立起一套促进全省青少年活动阵地规范和健康发展的督查和评估办法。每年,组织对青少年宫的专项督查。2004年,团省委还会同省发改委、教育厅、人事厅、文化厅、财政厅、省国税局和地税局等8个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对浙江省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评估的意见》,并把评估意见作为各级主管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依据。在各个青少年宫的具体层面上,从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主任负责制、年度考核评议、教育管理活动、安全工作等制度,使青少年宫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充满活力。(2)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在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兼结合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一是从改善人员结构入手,逐步壮大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开展继续教育,去年,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青少年活动阵地所有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不少于48课时;三是从社会教育科研入手,逐步提高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工作水平。为此,浙江省宫协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青少年社会教育研修中心,具体承担全省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科研、咨询、培训和理论建设等工作。(3)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的使用效益和育人功能。多年来,我省青少年宫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办宫方向,面向全体青少年,从青少年自身特点出发,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并力争做到寓教于知、寓教于行、寓教于乐。一是紧扣时代要求,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每年,全省青少年宫开展的思想教育主题教育活动近千次,参加者近百万人次;二是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学农、学工、学军、公益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动手制作、科普活动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培养了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丰富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教育活动,扩大社团建设,开展各种兴趣培训、表演比赛和巡回演出,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每年,全省有200多万人次青少年学生参加各青少年宫(活动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近50万人次青少年学生参加青少年宫(活动中心)举办的各类兴趣培训。目前,全省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已建立少年科学院、艺术团、书画社等青少年学生社团139个,每年参加社团组织的人员3万多人;去年以来,各社团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46个,国家级奖项1699个。
三、我们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省青少年宫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五条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形成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建立了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20个与青少年教育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为成员的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把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职责,并作为每年会议的中心议题加以研究;领导小组还专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按照“组织协调、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机制运行,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在省里的示范和带动下,全省各地也建立起了相应的组织和协调机构,一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青少年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2.制定政策,保障有力。我省把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是将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列为《浙江省文明城市评审条件评分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联合省财政厅、人事厅、地税局等有关政策职能部门出台了《浙江省关于加强青少年宫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三是制定了《浙江省用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青少年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四是出台了《2001—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五是建立了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督查制度和评估办法。
3.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宫的整体发展。我省的80家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除8家为教育部门管理外,其余72家均为各级团组织管理。团组织和青少年宫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全体青少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加强对青少年宫的管理中,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工作思路的确定上,帮助青少年宫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坚持公益性的发展方向;从工作方式、方法上,带动青少年宫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从工作内容上,指导青少年宫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丰富活动内涵;从工作载体的选择上,帮助青少年宫设计既能引起青少年关注又乐于参与,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又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的活动载体。具体来说,一是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政治优势。重视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总结出了以实践教育为基本途径,重在引导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为青少年宫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二是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有健全的组织网络体系,为青少年宫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依托。三是发挥共青团的人力资源优势。各级共青团组织都联系、凝聚着一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青年人才;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组织既是青少年宫的工作对象,也是青少年宫的主体力量,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为青少年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4.坚持以青少年学生发展为本、以育人为宗旨的办宫方向。浙江省青少年宫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始终坚持以青少年学生发展为本、以育人为宗旨的办宫方向,从教育内容的安排、项目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等,都从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展出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各青少年宫更是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文章,如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征集和评点,“新世纪、新童谣”评选活动,“新世纪、我能行”“六一”儿童节大型演出活动,开展“党在我心中”和革命圣地游夏令营活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读书活动,“快乐大舞台——外来民工子女文艺演出”等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以青少年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和以育人为本的办宫宗旨。
5.有一支思想作风正、敬业精神强、业务能力精的宫主任骨干队伍。我省青少年宫的发展,不仅为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思想作风正、敬业精神强、业务能力精的宫主任骨干队伍。如前不久被评为全国共青团系统先进个人、锐意改革创新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金娟娟,全国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少年工作者、宁波市青少年宫主任郑明芳,全国青少年宫优秀工作者、海宁市青少年宫主任马晨叶,具有较强理论研究能力的浙江省优秀团干部、金华市青少年宫主任应海溪,勇于进取、敢于担责的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朱老虎……。这些宫主任是当地青少年宫的顶梁柱,是我省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的精英,也是他们引领着我省青少年宫的前进方向。
在全省广大青少年宫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这样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性质、功能、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有偏差,造成对青少年宫的定性不清、定位不准;二是财政、税收、人事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三是少数地区对青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不足;四是全省地区与地区之间、宫与宫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五是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优质社会教育资源还偏少。七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建设相对滞后。
四、发展策略与措施
指导思想:重规划、重基础、重建设、重服务、重发展。
1.重规划。规划是宏观调控、指导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制定浙江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我省青少年活动阵地首次被省政府列入了五年规划编制体系,并作为一项主要专项规划。我们将通过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我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实现五个发展。一是实现青少年活动阵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加强“宫—地—空”三者的合作互联,即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空中青少年宫”的合作互联,实现青少年活动阵地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格局,以有效覆盖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时空。三是促进我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从项目管理到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实现我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政策建设、场所建设、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理论建设等各方面的协调整体发展。四是发挥学校和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各自优势,实现社会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我省社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2.重基础。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工程和基本条件。浙江省青少年宫原有基础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把基础夯实,把不平衡相对均衡,把发展的平台提升。重基础也意味着重视管理的规范、规则的制定和走向的把握。
3.重建设。重建设必须基于以青少年学生发展为本、以育人为宗旨、以体现青少年成长特点和青少年宫自身特色。重建设的主要方面应在于:(1)重视阵地建设:青少年宫应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这一点不能动摇;“十五”期末确保我省未建或尚未重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地区如期完成建设任务;(2)重文化建设:包含有环境与物质、体制与制度、内容与形式、品牌与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建设,是我省青少年宫今后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3)重队伍建设:要加强主要管理者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要通过名主任工程、名师工程和社会教育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新影响力的青少年社会教育骨干队伍;(4)重资源建设:尤其要重视优质社会教育的资源建设。一方面,我省社会教育发展多年,已具有了一批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还应整合、开发、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资源共享并精心打造一批品牌资源。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社会教育的课程建设,这既是当前我省青年宫的弱项,也是今后发展的强项。要组织起力量,精心搞好我省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的课程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且潜力巨大,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利用和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实现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举办和建设主体的多元化;(5)重网络建设:互联网技术也为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重点建设好我省青少年宫信息网络工程,探索“空地”结合的“空中青少年宫”,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我省青少年宫的优势资源,把青少年宫建设成我省乃至全国青少年宫共享的社会教育平台和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服务场所,使优质资源价值和品牌效应更加凸显,使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孩子都能分享优质的校外资源和分享快乐;(6)重理论建设:要组织起一支专家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的理论建设队伍并形成三级网络,通过科研和课题研究,加强我省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的理论建设。通过重点课题的攻关研究,既可填补我省乃至全国青少年宫理论建设方面的空白,又可为我省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理念的引领和理论支撑。
4.重服务。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服务,社会教育同样也应树立服务的理念。要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不断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青少年宫就要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就要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途径、服务手段、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益、服务的周到满意程度上下功夫,不断扩张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的受益面;就要努力提高所有服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自觉的服务意识,创造更多的服务品牌和服务项目;就要服务全体,全员服务;社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青少年宫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前提下,鼓励拓宽有偿服务和经营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各地要合理调整布局结构,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和扩大网络服务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寻找服务合作伙伴、宫校联合、建立服务联合体和社会教育集团、中外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社会教育服务效益的最优和最大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向社区辐射和延伸,依托社区组织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教育活动和节假日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是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的任务。
5.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改变和提升我省社会教育的总体水平,唯有发展。发展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国际视野,发展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发展还应是均衡、和谐的;这种发展既是实事求是的,又是科学的;既有眼前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又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它既是我省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是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既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发展观。发展还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在发展目标的确立、发展规划的制定、发展环境的建设、发展机制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它还要克服和解决眼前的以及发展中的许多瓶颈和困难(如:通过制定新政策、实施考核评估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解决一费制下的社会教育服务的收费问题,落实相关政策等)。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依靠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依法监督和为社会教育机构提供优良服务。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求我们树立大社会教育的思想。在探索青少年宫内部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机制、优化内部结构、增强自身造血、输血功能的同时,加强与学校、与其它社会教育基地、与社区的合作。不仅有可上天落地的“空中少年宫”网络平台,还应整合系统内资源,积极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可挖掘、可整合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内外联合、强弱兼并、强强联合和组建社会教育集团等多种形式,实现为我所用和资源共享,建立起大社会教育的行业优势。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要通过政策保障、激励措施、事业愿景等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要通过行业的培训机制,促进管理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并使广大教师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自觉追求与发展的主体。
青少年社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又是面向全体青少年、服务于青少年的事业。浙江省青少年宫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青少年宫是快乐的,是因为青少年宫的活动都有着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情趣和快乐,这也是青少年宫它特有的功能及其存在意义的体现。一座好的青少年宫,就是当地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天堂。同样,浙江省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就是在为浙江省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精心打造他们快乐成长的天堂。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已经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也具备着着眼未来发展的理念和远见。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省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必能撑起素质教育的一片蓝天。
团中央宣传部 2005年0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