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系列
把青年中心建在青年心中 ——四川省宜宾市因地制宜开展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
四川省宜宾团市委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紧密围绕青少年的需求开发特色项目,大力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并在实践中根据各青年中心的阵地依托、主要功能侧重等方面特点总结形成了组织型、文化型、活动型、信息型和培训型等五种建设模式,使青年中心活力得以绽放,功能不断凸显,真正成为了植根青年心中、服务青年发展的重要平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特色,满足青少年的多元需求
目前,宜宾市共有城市青年中心试点区、县10个,建成城市青年中心9个,在建5个,已建和将于年内建成的城市青年中心数占全市街道总数的90%,城市青年中心各具特色,社会效益明显,受到广大青年及各界好评。其中,翠屏区被评为全国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区。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实践,全市青年中心建设通过五种模式的有效运转,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组织型。主要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立,服务内容侧重于青少年维权、青年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关爱进城务工青年及民工子女等。青年中心负责人由社区团支部书记兼任,团体会员由辖区内服务功能较完善且信誉较好的企业、学校的青年社团组成。青年中心依托团体会员单位的资源优势,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如宜宾南溪镇二社区青年中心联合社区内的人才交流中心、部分学校、企业开展青年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组织现场招聘会,收到了一定成效。
二是文化型。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域文化氛围较浓的地方建立,服务内容侧重于建立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书友会,开展文化沙龙、青少年琴棋书画展演、征文比赛等活动。青年中心负责人由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召集人担任,会员登记采取团体和个人注册相结合的方式。团体会员一般是由辖区内学校学生组成的读书小组等,个体会员则多为社区内青少年读书爱好者。团体会员在青年中心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如翠屏区南城精英书吧青年中心和东城名鑫书店青年中心主要依托各类青年读书兴趣社团,组织开展了青少年才艺展示、诚信宜宾征文比赛等活动。
三是活动型。主要在面积开阔、设施完备的休闲娱乐场所建立,服务内容侧重于青年旅游、文娱、休闲活动。青年中心负责人由娱乐场所经营者担任,青年自主加入并交纳一定会费,可经常参与青年中心组织的中秋晚会、圣诞晚会、网上交友、红色旅游、酒会等活动。翠屏区雅鲁藏布青年中心、东方假日青年中心和宜宾县柏溪青年中心等就采用该模式创建。此类型的青年中心更易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青年参与,更适合青年特点,更易使青年中心建设实行社会化运作。
四是信息型。主要在网上建立虚拟社区,服务内容侧重于借助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网络宣传、网上公益活动、网上交友、网上希望工程救助、网上爱心拍卖等活动。青年中心负责人由网络服务公司经营者担任,会员发展主要采取网上注册方式。适应青少年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此类青年中心如宜宾在线青年中心和正在筹建的上海e友网宜宾站青年中心等相继成立,依托网络这一无限空间,开展文化类、运动类、旅游类、事业类等活动,为青年交友、休闲娱乐、就业创业提供新的平台,满足青少年相互联系、交流的需求。
五是培训型。主要依托青少年宫建立,服务内容侧重于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开展书画、健美操、青年就业与再就业培训等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场地和项目优势,使青年中心的综合功能得到体现。青年中心主任由青少年宫主任兼任,中心工作人员队伍素质相对较高,会员数量发展较大,年龄层次跨度较大,此类青年中心可作为一定区域内其他青年中心的领头雁。如正在改建中的翠屏区青少年宫青年中心就是依托其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全市青年中心建设起到引导推动作用。
二、完善机制,促进青年中心良性运转
一是规范组织体系。宜宾市建立健全了青年中心组织网络以及青年中心内部组织体系。团市委积极与民政、工商、文化、城管等部门沟通协调,对青年中心进行登记注册,统一规范了青年中心标识、章程、理事会制、会员制等体现各种青年组织特点的各项制度,强化团组织在青年中心理事会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会员与青年中心的联系。积极鼓励扶持社区的青年社团、俱乐部等,使之成为青年中心的团体会员,进一步密切青年中心与社区青年的有效联系。
二是合理设置项目。团市委始终把项目视作青年中心的生命所在,指导各青年中心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增强青年中心的服务功能。在项目设置上,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一方面,引入低偿收费保障机制,将青年中心的低偿收费项目所得继续用于维持青年中心无偿项目运转。另一方面,坚持突出青年中心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原则,逐步扩大公益项目和会员项目的设置比例。通过运作富有吸引力的项目,使大批青少年走进青年中心,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增强知识和技能,磨砺体魄与意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完善管理队伍。目前,宜宾市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区县团委书记为组长,以街道团工委书记为核心,以社区团支部书记和青年中心负责人为骨干、志愿者为补充的管理队伍构成模式。各青年中心都建立了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和定期交流培训制度,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注重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优势和工作热情,使青年中心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研究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为青年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后备了一支较为长期、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另据了解,自2003年10月制定《四川省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四川团省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社区广大青少年为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建设、运转、管理等主要环节,通过采取抓试点总结经验、抓创新突出特色,抓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推动全省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目前,试点工作已遍及全省21个市(州),共有22个省级城市青年中心建设试点街道,57个城市青年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行。(责任编辑:王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