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保护母亲河行动简报 -> 正文
第 17 期

 

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7年05月31日
 

【编者按】5月18日,作为“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河南淮河之源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的“保护母亲河——淮河流域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论坛”在河南省桐柏县淮北宾馆举行,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专家顾问组成员尹伟伦作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现将学术报告全文编发简报,供参考。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尹伟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即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坚持从维系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共生能力出发,把生态资源纳入价值体系,实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维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及其它生物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进一步深化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建立生态道德标准,恪守生态道德在不侵害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利用、保护生态资源,同时保证人类的行为不危害其他物种的生存,不破坏自然基本生态发展进程,保护自然界,保护资源与环境。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两大瓶颈问题同步发展,威胁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工业主要依靠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支撑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下,近一二百年来,人类对化石能源、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开采与消费,使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渐趋枯竭。根据统计,煤炭仅可能够开采80~100年;石油仅可能开采20~30年。由于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同时引发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一系列的问题,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等现象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简而言之,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都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特别是工业化发展走以资源、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粗放、低效、高耗型发展道路,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全面发展;重物质生产,轻人与自然的和谐;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

  我国更是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比例较大,生态容量先天不足,近年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这些老债新帐叠加共存,造成我们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文明为支撑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文明为支撑,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神。

  1.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

  在今年1月24日~28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各国政要和有关专家再次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称,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内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以及经济和政治动荡;尼古拉斯爵士预测,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预计成本将超过5.5万亿欧元等等。我们对此绝对不可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物质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生态恶化还在加剧,特别是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对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大,使得刚刚结束了物质短缺的时代后,又面临着生态短缺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生态极度脆弱的不协调局面。生态差距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恶化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2.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价值本身就是生产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是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人类日益高涨的生态服务需求,生态资源已成为旅游保健行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工农业及各行经济发展的成本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破坏环境资源的实质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样具有经济功能,同样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要在经济发展中体现“生态效益、生态价值本身就是生产力”这一思想处理好生态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关系,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使生态成本计入价格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生态资源的效益,在保护好生态中促进经济发展。坚决制止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促进生态生产力可持续提升。

  3.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等多个和谐体系。而在这些体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经过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维护地球生命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两个方面。即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人与资源关系更趋紧张;自然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严重,人与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关系;而且,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因此,加强生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当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四、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1世纪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高速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的全球性问题,人们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恶化本身及其引起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提高综合国力的需求,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恢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生态建设就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主导需求的变化,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的林业发展思路。要落实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的循环发展中,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国土生态安全,维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现代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是要坚持走清洁生产道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天然林保育等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自净能力、环境容量。转变传统消费模式,低耗减污。

  我们呼吁要将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首先,要继续加大造林绿化、森林植被和湿地保护国家投入力度,扩大生态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并采取像保护耕地一样的坚决措施保护现有林地和湿地;第二,要强化现有森林和湿地的经营管理,加大营林科技研究投入,强化科学营林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态产品的生产力;第三,要加强国家林业局的职能,发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作用,明确其作为国家生态产品生产与监管职能部门,加强领导,强化职责。让生态文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保护母亲河简报 第4期]陕甘豫三省共同开展“关爱大秦岭 保护母亲河”百团行动
[保护母亲河简报 第3期]江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春季热潮成效显著
[保护母亲河简报 第2期]浙江、北京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
[保护母亲河简报 第1期]2010年保护母亲河行动工作要点
[保护母亲河简报 第11期]2009年保护母亲河行动工作总结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