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经济情况 一、国民党叛变前后之一般情形。 二、新旧军阀统治的变迁及其内部的冲突、派别与相互关系。 三、目前的状况及其趋势。 四、驻军数量、编制、统率、实力的调查与估计。 五、农业经济情形、农村破产情形及捐税的种类与方式。 六、工商业经济状况。 七、国民党内部的派别。 八、每个时期党的策略及团的工作方针与对过去策略及工作方针的批评。 九、青年工农兵士生活状况: 1.生活程度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2.青工最低工资与必须的生活比较; 3.青工生活、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统计、厂内制度等须分别说明及青工一般要求: a.重工业方面, b.轻工业方面, c.市政、交通、邮电等, d.手工业及学徒等; 4.青年贫农、佃农、雇农等生活状况; 5.士兵生活状况: a.兵饷数目及欠饷, b.食物情形, c.衣服发给及其他, d.士兵待遇及其要求, e.年龄比较(二十三岁以下者占若干)。 十、工农兵斗争、暴动、爆发原因经过及其结果之叙述和批评: 1.爆发的起因,自动的抑系我们领导的; 2.斗争的经过及其结果,以及党的策略(须详细叙述当时之事实); 3.参加的群众数量、情绪……等; 4.斗争的口号及其要求: 5.青年群众参加的情形; 6.党与团的作用,尤其要脱明团的作用; 7.斗争中青年要求是什么; 8.在此次斗争中所得的经验与教训及其批评。 注意:各种斗争须尽量分别说明 二 团务状况 一、国民党背叛革命前后,团的现象,坏的倾向及其弱点的总述。 二、各种斗争中团的作用之表现。 三、每一时期团的工作方针及执行结果与成绩。 四、“八七”会议的精神,在团员群众中(支部)接受的程度。 五、团所能影响的群众的估计与实际的表现。 六、组织问题: 1.省委委员的成分及其组织的变动与变迁(附表); 2.全省组织状况——县市区须分别叙述(附表); 3.省委与县、市、区的指导关系——如巡视员等; 4.工农干部分子的统计(附表); 5.全省团员总数、成分、性别及发展的经过……等(附表); 6.全省支部总数及其增减情形和支部性质的统计(附表); 7.入狱及死亡同志的统计(附表); 8.兼党的团员之统计(附表); 9.群众组织之统计: a.少年先锋队, b.劳动童子团, c.各种社会团体; 10.全省宣傅品的统计(附表) 11.团员参加工农组织工作之统计(附表); 12.团组之统计(附表) 13.团员加入红军及各种武装团体之统计;(附表) 14.支部组织及其工作: a.最近与最坏的支部情形(“最近”疑为“最好”——编者注), b.支部工作及工作的方法, c.支部工作的经验, d.支部在群众中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在斗争中的表现如何, e.支部与C.P.支部及工会的关系, f.党团关系的经过情形; 15.改造组织的经过及其成绩。 七、经济斗争与工会工作: 1.经工委员会组织及经常工作情形; 2.青工、童工、学徒斗争状况叙述: a.自发的抑系我们领导的, b.斗争的次数与其结果; 3.青工要求纲领; 4.工会内团组、青工委员会及各级工会、青工组织员及工作人员情形; 5.青工大会情形; 6.工厂支部是否经常讨论经斗的问题; 7.当地工会的数目及其状况; 8.反动工会的组织状况及其影响。 八、农村青年工作: 1.农村青年具体的工作及其工作方法; 2,农村青年的要求; 3.领导农村青年参加斗争、暴动经过的叙述; 4.农村青年工作的经验与困难; 5.农村青年参加农协及代表会工作情形。 九、军事工作: 1.士兵鼓动与宣传工作及其成绩; 2.士兵斗争工作,如譁变、闹饷等。 3.红色恐怖的方式及其工作情形; 4.工农武装组织及同志武装训练情形。 十、宣传教育工作: 1.宣传工作的方法如小报、宣傅队等; 2.支部教育工作的方法; 3.团员群众对于党新政策接受的程度; 4.群众对于党的政策的接受; 5.群众对于广东暴动的观念; 6.群众对于国民党及政府的观念; 7.群众对于党团工农会的认识与批评。 三 对于本省过去工作的批评的总结。 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