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代表常任制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和团市委对于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结合宝山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实际,宝山团区委提出了“凝聚发展观”的理念,并落实到团代表常任制的探索工作中。所谓的“凝聚发展观”,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团组织积极主动地争取、整合各类资源,立足于满足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需求,广泛提供服务,构建服务平台;在此之上有效地联系青少年,构建联系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把青少年凝聚在团组织周围,以实现青少年个体、共青团组织和社会的和谐、整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为党赢得青少年。
二、团代表常任制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1)宝山大量的流动团员青年需要共青团组织拓展联系渠道实现组织和工作覆盖。宝山是个人口导入区,户籍人口80万,外来人口46万,其中进城务工团员青年近20万,他们既对宝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又对宝山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宝山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共青团组织有所作为。宝山自2002年提出“一年小变样,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GDP已达320亿元,区级可支配财力达72亿元(全市排位第三),各项社会事业有长足发展,各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力争上游,小进亦退,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更是如此。
(3)青年群体特征的新变化需要共青团组织创新联系方式。社会分布多层化、需求层次多元化、行为模式多样化、组织归属淡漠化、分化组合加速化和主流意识边缘化特点,都对共青团组织的联系能力提出新要求。
三、团代表常任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宝山青年群体的新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进程使宝山共青团工作产生了“六个不完全适应”。一是团的组织体系与宝山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快速调整不完全适应;二是团的组织动员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不完全适应;三是团的资源整合能力与青年事务的广泛拓展不完全适应;四是团的服务水平与青年多样化的需求不完全适应;五是团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与共青团事业发展的艰巨任务不完全适应;六是团员意识与党和社会对共青团的要求不完全适应等等。
四、团代表常任制是基层党建实践经验的启示
我区杨行镇党委探索实践的“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模式和建设交通委员会总结出的“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绩在一线创造,干部在一线识别)。为我们开展“三联系”、实施“三个试行办法”和探索实践团代表常任制提供了实践经验。
形势和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强凝聚力建设,切实服务大局,才能使共青团生机勃勃;青年群体的态势在变化,只有增强凝聚力建设,切实服务青年,才能使共青团赢得青年;宝山区的发展步伐在加快,只有增强凝聚力建设,切实服务宝山,才能使共青团有所作为。团代表常任制就是我们解决面临问题的一条重要对策。
作者:共青团上海市宝山区委
(节选自《团代表常任制的实践与探索》,刊载于《探索与创新——全国基层团建创新理论成果奖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